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田间地头忙活忙活汗中有乐别有风味

潍坊晚报 2016-10-08 00:00 大字

在城市打拼的“农二代”回到农村,趁长假帮家人忙秋收,享受团聚和收获的快乐

国庆节假期,大家都各有安排,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宅在家里享清闲……有一部分在城市打拼的“农二代”趁着长假,带着老婆孩子回到农村,呼吸老家的新鲜空气,一家人其乐融融,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帮着家人秋收农忙,摘山楂、掰玉米、摘芸豆、刨地瓜,这几天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这样一种假期,叫做“农忙”。

周永福

玉米一袋袋往地头背

10月1日一大早,家住昌乐城区的周永福就赶往乔官镇路家山子村的老家。赶到老家时,父亲周建成刚吃过早饭,正准备去玉米地收玉米。看到儿子回来,周建成高兴地合不拢嘴:“年纪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干点活就觉得吃力,儿子回来了,就有帮手了。”

周永福家里种着10亩玉米,每到秋收时,父母都忙得不可开交。眼看着父母年纪大了,周永福曾劝父亲别种这么多地了,但父亲坚持要种,生怕荒了地让村民们笑话。去年,周永福也当了爸爸,父母去昌乐城区帮他看孩子,本以为父亲会放弃家里的地,没想到麦收后,父亲又回家种上了玉米。“我母亲在城里看孩子,我利用国庆假期回家和父亲收玉米。”周永福说,自己当了父亲后,才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在家休息了一会儿,周永福就跟父亲去了玉米地。由于今年的雨水充足,玉米长势特别好,玉米棒个个颗粒饱满。由于家里没有收玉米的机械,收玉米时只能全部靠人工,一个一个地往下掰,掰成一堆后,再装进袋子里,然后一袋袋地背到地头上,等着村里的车来拉回家。

没有窍门手磨破了皮

收10亩的玉米可不是一个小工程,仅一袋袋地往地头背玉米就要费不少工夫。刚开始掰玉米时,周永福掰得很慢,不一会儿就被父亲远远地落在后面,由于没找到掰玉米的窍门,周永福的手都磨破了皮。“说实话,这还是我第一次回家掰玉米,有些不适应,掰了一会儿觉得又热又累,但看到父亲一歇不歇,自己也不好意思休息了。”周永福告诉记者,他还有个哥哥,小时候家里穷,哥哥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和父亲供他上学,直到自己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我的老家属于山区,祖辈都是靠种地生活,我的父亲比较好强,什么事都不想落在别人后面,也不想麻烦别人。”周永福说,每到农忙时,父母都是起早贪黑,现在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手脚越来越慢,他们就更辛苦了。

“以前国庆节假期都是计划着去哪里玩,去哪里吃,今年国庆节前,我和媳妇商量好了回老家帮父亲掰玉米。”周永福说,国庆假期恰逢秋收时节,不管在城市住了多久,自己还是个农村孩子,乡下也还住着年迈的父母,趁着假期回家帮父亲收玉米,要比去拥挤的景区“看人”更有意义。

周钦军

200多棵山楂等着收

在临朐县寺头镇杨桃村,山楂树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每年10月1日前后是山楂成熟的时节,村子周围的每个山头,到处都是村民们忙着收获的身影。摘山楂是个体力活,采摘时要在树上爬上爬下,再加上山楂树都种在山坡上、山坳里,运输十分不便,必须要有“壮劳力”才能把山楂顺利卖出去。

像大多数村子一样,最近几年,村里的青壮年陆续外出求学、务工,留在村里的只有老人和妇孺。

村民周仕江今年63岁了,夫妻俩靠种地供3个孩子读完大学,如今两个女儿分别在黑龙江大庆和青岛安家落户,小儿子周钦军大学毕业后又到烟台学习民航飞机驾驶,即将赴云南就职,3个有出息的儿女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对象。

周仕江夫妻俩都是仔细人,他们侍弄着200多棵山楂树,许多人的地里杂草齐膝,但他们家树底下总是干干净净,山楂的个头、颜色也是出类拔萃,早早地就有买家预订了。由于夫妻俩都上了年纪,照顾果树施肥、打药、采摘都已经有些吃力,孝顺的儿女无数次提出让他们砍了山楂树,他们却坚持只要还能干农活,就不要成为儿女的负担。

请假提前回家干农活

为了抢收,女儿提出为他们出钱雇人,夫妻俩却舍不得花这份钱。“儿女挣钱也不容易,我们能自己干还是尽量靠自己。”周仕江说,一斤山楂卖不到1元钱,雇一个人一天至少要80元,还要接送、管饭,所以他们尽量自己采摘。知道父母这份心思,每年这个时候,无论多忙,周钦军都会尽量回家帮忙。

“谁不想出去旅游?看着朋友圈里各地景色我也很想出去玩,但家庭责任是第一位的。”周钦军说,工作之后,可能回老家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不可能替父母干农活。因为这个假期要上机模拟,周钦军提前请假赶回了老家。

凌晨5时起床,顶着露水上山,爬树采摘、搬筐、推车子,周钦军样样不在话下。前来帮忙的姑姑看着心疼,一个劲地让他少推两个筐。在姑姑眼里,周钦军还是常年在外读书的孩子,承受不了如此粗重的农活,他却笑着说自己“正当年”。

“小时候家里穷,到了冬天,耐储存的山楂是少有可以解馋的‘水果\’。”周钦军说,冬天围着火炉煮上一锅山楂,再加上点白糖,是难以描述的美味。再过一两年,周仕江夫妻俩要跟随儿子去云南生活,山楂是他们难以割舍的乡愁。

赵洪友

六亩玉米要趁着假期全收完

10月1日,老家在诸城市石桥子镇半倒井子村的赵洪友早早地从潍坊往老家赶。别人在假期都是思考着去哪里休闲,他的这个假期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老家还种着6亩玉米,需要他回家帮忙收。

很多地方秋收时已经大规模使用机械,但他们的村子依旧显得有些落后,收玉米全靠人工。

赵洪友说,在10月1日之前,村里多数村民都已经开始收玉米了,他们家的情况有些特殊,他的母亲在潍坊城区帮他照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他和妻子两个人都上班,母亲脱不开身。父亲在老家也要上班,一家人都盼着这个假期,否则玉米杵在地里,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收。“往年都是我母亲一个人在家里慢慢掰,等着我们放假了再一块收,今年任务全都压到了假期里。”赵洪友说。

干了六天农活,晒成“黑人”

短短几天的时间,三口人收6亩玉米,其中的辛苦难以言述。往年,赵洪友和母亲负责掰玉米,父亲则跟在后面砍玉米秆。“边掰边砍,还要用车把玉米拉出去,装车也是我们的活。”赵洪友说,把玉米拉回家还不算结束,由于地方有限,当天晚上就要把拉回来的玉米扒皮,否则第二天拉回来的玉米就没地方放。

赵洪友告诉记者,在他的老家,扒了皮的玉米都是收到家里的“平屋”上去晒。“平屋”距离地面有三米多高,把玉米装到桶里,需要用绳子把桶提到“平屋”上去晒,父亲的腰不好,这个活自然也是赵洪友的。“当天的活当天就要干完,每天晚上我们仨都要挑灯夜战,一直干到半夜,累得腰都要断了。”赵洪友笑着说,每天晚上爬到床上,合上眼立刻就睡着了,保证不会失眠。

整整忙活了6天,地里总算清理干净了,收完了玉米,接着就要耕种小麦。看着空旷的田野,赵洪友长舒了一口气,6天下来,原本白白净净的他变成了“黑人”,虽然非常辛苦,但他觉得很充实,满满的都是收获的喜悦。

赵洪友说,从有记忆起,秋收就是这么过来的,已经延续了接近30年。小时候只会跟在父母背后去地里玩,那时候心里就暗暗打定主意,等长大了,一定要帮父母分担农活。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几天秋收,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袁崇玮

回老家掰玉米,女儿很兴奋

10月1日,家住奎文区的袁崇玮就带着一家人回到了位于临朐县五井镇西大河村的老家。“国庆节前几天,女儿就已经很兴奋了,因为这个假期又可以回老家掰玉米、刨地瓜了。”袁崇玮对记者说。

袁崇玮告诉记者,今年国庆节,他的两个姐姐也都回老家了,大家一起忙秋收,一家人其乐融融。“母亲今年72岁,父亲70岁,两个姐姐逢年过节也都会回家陪父母。父母年纪都大了,但是老两口还是坚持种口粮地,虽然地不多,但是也够两个老人忙活的。每逢春种秋收,姐弟三个人都会回家帮忙,不能让老人受累。”袁崇玮对记者说,女儿今年11岁,农忙的时候,不管干什么女儿都会跟在身边,时间久了,女儿也习惯并喜欢上了老家的这种生活。每到放假前夕,女儿都会很高兴,因为她又可以回老家陪在爷爷奶奶身边,跟爸爸妈妈一起到田地里干活了。

家乡的一切对于女儿来说都是新鲜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命力。看到女儿像是放飞的小鸟一样在田间欢快的歌唱,偶尔还情不自禁地跳起舞,袁崇玮觉得心里美美的。

晚饭后,全家边聊天边干活

人多力量大,国庆节假期第一天,一家人就将玉米掰完并运回家中。当天晚上,袁崇玮家做了一大桌子饭菜,全家热热闹闹庆国庆。

饭后大家又开始忙活起来,有收拾碗筷的,有打扫卫生的,袁崇玮的女儿和妻子又开始劳作起来了。“白天忙活了一天也不觉得累,吃完晚饭,大家显得更有精神,全家人一边聊天一边在院子里打玉米粒,时不时就听见有人大笑起来,两位老人看到一家人都围在身边,笑地合不拢嘴。”袁崇玮说,只要回老家,一家人根本就闲不住,尤其是女儿,还时常给爷爷奶奶“做按摩”。

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砍玉米秆的任务肯定是要落在袁崇玮的肩上了。“我在地里砍玉米秆,女儿就在田里玩耍。”袁崇玮说,虽然现在自己算是“城里人”了,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干农活还是有模有样的。可在地里待了不一会儿,他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两只手也都起了泡。袁崇玮说,即便如此他依然不觉得累,反而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每年国庆节假期,袁崇玮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陪父母聊聊天,帮他们忙农活,十多年来从未中断过。他说,假期出去游玩自然能让人放松,但回老家陪父母、干农活会更加充实。

丁刚

摘了四天芸豆

女儿手都酸了

今年国庆节,丁刚带着妻子和女儿回了诸城市相州镇郭家屯村的岳父家。老人已经把家里的玉米都收完了,但地里还有别的任务等着他们,家里还种了3亩芸豆,等着他们收。

回家第二天,一家人就张罗着换了衣服下地摘芸豆,就连10岁的女儿都兴致勃勃地要求加入。五口人同时出现在地里,显得声势浩大,村民们都笑着说他的岳父岳母添了生力军,把两位老人说得脸上乐开了花。

丁刚说,妻子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干这些农活是熟门熟路,但他和女儿显得有些笨拙。原本以为摘芸豆会非常简单,可真摘起来,两人顿时体会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摘芸豆同样有技巧,一个一个摘速度太慢,但一下摘一把就很难。看着岳父岳母还有妻子负责的一行已经摘了大半,他和女儿负责的这一行仿佛才刚刚开始,没摘多一会儿,手就酸了。

尽管很辛苦,但让丁刚欣慰的是,女儿并没有放弃。虽然速度慢一点,但她一直在和家人们一起忙碌着。摘了4天的芸豆,女儿的手酸得拿不动筷子。“明年姥姥姥爷还种芸豆的话,我还来帮着摘。”丁刚的女儿兴奋地说。

“平时女儿就挺喜欢吃芸豆,回来的路上她对我说,摘芸豆太辛苦,以后吃饭的时候一定不会再浪费了。”丁刚说,女儿说出这句话来,让他觉得这个假期过得很值。A06—A07版文/图本报记者周晓晴王叶妮赵春晖

新闻推荐

潍坊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作再创佳绩

本报讯(记者贺德良)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近日,省农业厅公布了《第一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名单》,其中,潍坊市诸城市、临朐县被确定为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坊子区玉泉洼种植专业合...

诸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诸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