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里乡下,茶余饭后都乐呵

潍坊晚报 2016-10-25 21:34 大字

◎社区文化节在家门口办,居民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五项惠民工程使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周末带上马扎,来到家门口的广场上看免费的文艺演出,或者跟非遗传承人学习手艺,很多城区市民的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而闲暇时去农家书屋看书学知识,每隔一段日子的傍晚就可以在村头的空地上看一场免费电影,也已经成为不少农村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潍坊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口味多样的文化大餐已经成为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10月30日,记者走访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群众艺术馆,对文化惠民工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文艺骨干

自创节目寓教于乐

社区文化节作为最贴近群众的文化惠民活动之一,自去年举办第一届以来,便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10月30日,记者来到潍坊市艺术馆,听社区文化节活动负责人范新建讲述了社区文化节重头戏文艺演出背后的点点滴滴。

演出的演员有专业文艺工作者,有社会上的业余文艺骨干,也有文化志愿者。演出的节目都是选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有中老年人爱看的戏曲和民族歌舞,有年轻人爱看的现代歌舞,也有老少皆宜的相声小品。”范新建说,今年是建党90周年,因此今年社区文化节的主题便是热爱党、热爱家乡。以今年夏天在奎文区樱园社区举办的文艺演出为例,不仅有主旋律歌曲《党旗颂》等,还有一些自创的相声小品。“有段叫《礼仪趣谈》的相声,说的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幽默风趣,还有个小品叫《苦果相亲》,宣传的是计划生育。这些都是我们本地的文艺工作者自己创作的,与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不但群众爱看,还寓教于乐。”

范新建说,这些文艺演出每年在每个县市区都有二三十场,在夏季时尤为集中,几乎每周都有演出,这对于人手不是很多的各级文化馆来说,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是非常大的。“比如青州文化馆,只有三五个工作人员,每次演出,从节目的创作、选取、排练,到现场的灯光、舞台搭建,甚至帮业余参演者借服装、录伴奏,都是这几个人在干。而演出又大多在周六周日或者晚上,为了搞好演出,这些工作人员的假期也都牺牲了,很不容易。”范新建对记者说。

民间文化团体

踊跃参演不计报酬

参加文艺演出的还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来自社会上自发组织的文化团体,每逢社区文化节的文艺汇演他们都踊跃参加,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凭着对文艺事业的一腔热血,将精彩的节目带给广大市民。说起这些免费出演的团体,范新建感慨万千。

“每次演出的时候,市内的社会文化团体都会踊跃参加。比如说市区有个叫钟秀剧社的业余京剧表演团,带头人李全忠在潍城区经营一家饭店,因为自己爱好京剧,就组织了一批票友成立了剧社,每次一有进社区的演出,他准带上演员参加,不但分文不取,有时还把他们自己的舞台车无偿给我们使用,开饭店赚的钱都贡献给义务演出了。”范新建说,像这样热心肠的义务演出队伍有很多,还有一家名为惠妮舞蹈培训中心的机构,总是组织学生给演出伴舞,也是无偿的。虽然说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演出有政府和企业出资赞助,但这些社会文化团体无疑给了他们莫大的支持,让他们觉得心里暖暖的,也佩服这些业余演员无私奉献的精神。

“每次一说排练,他们就都来了,一场演出要排练好几次,很耽误时间,但是他们不计较时间,更不计较钱,全凭着对文艺事业的热爱来积极参演,将精彩的节目带给大家。”范新建说,文化进社区的演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还拉近了与市民的距离,在有些社区演出时,会遇到有居民自告奋勇登台。

发展契机非遗进社区寻找传承人

社区文化节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非遗进社区”。潍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目前拥有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聂家庄泥塑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非遗项目35项,市级非遗项目164项。如何将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而文化进社区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非遗进社区主要是现场展示技艺,通过图片形式展示民间传说等。现在不少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潍坊市有何非遗项目并不了解,保护意识也比较弱,我们每次去社区搞活动都会发放一些小册子给居民做宣传和知识普及,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主动找到传承人学习技艺,这样就后继有人了。”范新建说,目前,他们已经在潍城区南关街道和潍坊市育华学校建立了两个非遗传承基地。

四年前,潍坊市育华学校组织老师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编写课程教材,设立民间艺术课程向学生们传授非遗传统技艺,现如今,这些传统技艺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学生们对传统民俗文化和非遗手工艺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0年12月21日,潍坊市育华学校被授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称号,也是潍坊市首家获此殊荣的学校。该校校长张正泽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开设了面塑、剪纸、风筝制作、踢花毽、扑灰年画等8项民间艺术课程,这些已经成为学校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孩子将为非遗传承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惠民工程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艺科科长黄可向记者介绍说,从社区文化节这些最贴近城镇居民的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到全市文化氛围的活跃。现在全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已逐步形成了长效化、品牌化、地域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如以春节、风筝会、鲁台会等重大节庆日为重点,构建起了以“魅力潍坊·浓情四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的生动局面。

随着潍坊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五大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大批的农村群众也受益匪浅。2008年以来,潍坊市重点推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改造项目101个,投资总额8000万元以上,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改造项目1860个,投资总额达1.51亿元。

目前潍坊市所辖的1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3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文化站,其中建成500平方米以上高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接近50%。现全市农村1044个一站式服务社区均能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有800多个社区建有标准的图书电子阅览室,并建有社区规范化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1138个。全市大部分行政村也都按省标准建成了100平方米以上文化大院。

县市推进

城乡文化均衡发展

“让文化照进每一扇窗户”,这就是寿光市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的目标。而这并不只停留在一句口号上。黄可介绍说,近年来,潍坊市各县市区都在实现文化发展的城乡互补上下了大功夫,诸城市的“二公里文化圈”服务模式首创农村社区化服务新思路,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而寿光市的“10分钟文化圈”在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上做出了新的探索,也是个成功的例子。

寿光市面向全域划分出三个“10分钟文化圈”,把全市102万居民全部纳入不同层次的文化圈,即居民从住所步行10分钟,就可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服务。这一举措有效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以三个“10分钟文化圈”为基本范畴,寿光一直把公共文化资金向农村倾斜。文化大投入促进了文化功能布局的优化。

文/图本报记者孙锦

新闻推荐

丁耀亢因续书被囚牢狱

清兵入关,丁耀亢尝到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之艰辛。晚年隐居诸城县橡槚沟(今诸城市相家沟村),开始了读书、著作和稼穑的隐居生活。没有记载证明丁耀亢用了几年写完《续金瓶梅》一书,但是可以...

诸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诸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