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自佛中来 相看两不厌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卢舍那佛头像端庄清秀容貌俊美◎为“中国第一大笑佛”,代表北朝晚期佛造像最高水平
一花一世界,一步一佛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民间盛行,诸城市境内曾先后出土了400余件石雕像,在诸城市博物馆内陈列的众多北朝时期石雕佛教造像当中,卢舍那丈八佛可谓是“镇馆之宝”。卢舍那丈八佛头像就摆放在诸城市博物馆一楼展厅佛像艺术展览馆的入口处,其优美神秘的微笑示向来者,引人惊叹、百看不厌,堪称“中国第一笑佛”。
全国最大笑佛
卢舍那丈八圣像
经诸城市博物馆佛像艺术展览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得知,这尊卢舍那丈八佛头像是于1979年9月22日出土,当时诸城市五金公司院内盖楼房,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人员从地下挖出“卢舍那丈八圣像”和“卢舍那放光碑”这两件国宝级佛教文物。原来,五金公司院内本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龙兴寺”。
经博物馆人员清理发掘后发现,佛头为石灰岩质,圆雕,面朝下埋在土中,头的长度在1米以上。从佛头巨大的个体分析,它应是一处具有较大规模的佛教寺院供奉的主尊像。诸城龙兴寺的这座卢舍那头像,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件圆雕卢舍那佛像。
该造像雕造于北魏晚期至东魏初年,经测量,该佛头像高达132厘米,宽78厘米,厚79厘米,重约2吨余,并据推算,佛像全身完整达六米高。这样大体量的北朝时期石雕丈八佛头像在全国实属罕见,为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诸城的盛行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地佐证。
细细观察此尊佛头像,其顶部和鼻尖部位略有残缺,且前额上原镶嵌一佛珠,后被人抠去,在额上留一圆形小洞,但整体不失端庄清秀而俊美之容貌。工作人员依佛头像各部位向记者进行了细致的解说,头顶高肉髻残缺,头面饰有细密规整的螺髻,发际线呈垂弧状,额际宽平,面相方圆清秀,五官宽大,嘴角上扬含笑,眉毛舒展外扬,丹凤眼和顺亮丽,鼻梁平挺,鼻尖略残,人中深凹,双耳垂阔。特别是下颌正中处的“心”形吉祥痣更增添了大佛像的神秘色彩。依照解说细细看来,果不其然,完全符合佛像“唇厚、鼻隆、颐丰、挺然有丈夫相”的造型审美标准。
那到底何为卢舍那佛?原来这源于佛有三身,即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报身佛便是卢舍那佛,应身佛是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释迦牟尼佛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婆娑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神秘微笑让人百看不厌
“要说这尊卢舍那佛头像除了体型高大外,还有何特点足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与喜爱,那便是其所呈现的神秘莫测的微笑。”博物馆负责人解释道。这笑不仅仅挂在眼角和嘴角,而是融化于整个容颜,面带和善却又若有所思、摄人心魄却又神秘莫测,极具北朝时期佛像的神韵。
据介绍,诸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健曾仔细研究这尊卢舍那佛头像神秘的微笑,发现整个头像的面部造型颇费心机。首先脸形呈方中带圆的“甲”字型,眉骨线定在整个头部中间二分之一处,运用了绘画造型中孩童脸形的五官定位,这样从整体上决定了面相的端庄和清秀。人的面部表情变化主要体现在口角、眼角与眉宇间,这尊造像大胆运用了舒展外扬的弧线,眉与眼几乎充满了脸际,使整个面部都洋溢着笑意,甚至连螺髻也没放过。眉毛的上弧下弯与嘴唇的下弧上扬相互呼应,形成了佛像微笑的主体变化。俗话说喜上眉梢,佛像在眉梢的处理上非常细微,两眉梢舒展弯曲、虚实有度,几乎与眼角相接,使得眼眉之间、眉宇之间浑然一体,笑姿横溢。眼睛的刻画更为精彩,上眼睑、下眼睑、眼裂、眼白、黑眼珠一一俱全,雕刻细腻入微,富有弹性,特别是凹刻的黑眼珠深邃莫测,像两扇心灵的窗户增添了佛像微笑的神彩。佛头像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眉头和鼻翼的处理,一般人在笑时眉头是松弛的,只有思考问题时才会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而该佛像似乎有意在强调眉头间的表情变化和鼻翼的表情变化,这使得佛像的微笑更加丰富,也更加神秘化了,仿佛在微笑中思考,在思想中微笑。
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袁运生先生在欣赏这尊大佛头像时,席地而坐,全神贯注,久久凝视,感慨万千:“这是我所见到的笑得最美的佛像。”他指出,“如果我们把维纳斯、蒙娜丽莎当做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并以这样的审美视觉来审视我们的文化,来教育我们的学生,那就完全失败了”,“中国美术不能失去自己的根,这些蕴含着中国哲学审美、挥洒着精湛的艺术光芒的东方石刻佛像生动极了,太精美了。”他认为,北朝时期的佛像是一种兼具外形优美与内心复杂的表现,特别是“在宁静的含笑中,体现形象的内心美。”
代表北朝晚期
佛造像最高水平
由《卢舍那放光碑》刻文中得知,佛头像是“大唐密州龙兴寺”的主尊佛像,但这件佛头像在艺术表现手法和雕造工艺方面,与唐代佛像造型有许多不相符的地方,为什么唐朝寺庙中会有一尊北朝时期的佛造像呢?
记者带着疑问咨询了诸城市博物馆的专家韩岗,原来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记:“龙兴寺,相传建于唐贞观十三年,亦曰石佛寺,有古塔,即后魏大觉寺也。”由此解开了佛头雕造时代及卯眼之谜。原来,在唐代建龙兴寺之前,这里已有北魏时期建置的大觉寺,这尊石佛原是大觉寺的主尊,在北周武帝灭佛法难中遭到毁坏。
据韩岗介绍,这尊石佛像头不仅形体硕大,其艺术造型和雕造工艺也无与伦比,代表了北朝晚期佛造像的最高水平。在南北朝早期,朝野崇尚清瘦,世人以瘦为美,这时期的佛教造像则以“秀骨清像”为主要特征。龙兴寺的这尊卢舍那佛像雕造于北朝晚期,此时正是中国佛教造像摆脱宗教色彩,走向世俗写实的过渡时期。它既有早期造像的“秀骨清像”的遗风,又表现出了向丰腴转变的写实特征。
这尊卢舍那佛头像含蓄的笑容和适中的面庞,设计得恰到好处,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与工匠们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现在虽有卢舍那石膏复制品,表情也优美端庄,却怎么也不及佛头像真品所表现的那样惟妙惟肖。
当今的人们身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拥挤的环境,错综的矛盾,紧张的生活,使人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而佛教正是起到了净化人心、节制欲望的作用。周末闲暇之时,推掉一切应酬,到诸城市博物馆看看卢舍那佛像吧,她微微向下俯视的双眼,端庄典雅,美丽聪慧,嘴角间流露出的神秘微笑,有如沙漠里的绿洲、红尘中的净土,给人希望,给人安慰。
本报记者岳锡玉实习生张婧
新闻推荐
无论严冬酷暑,在我们生活的社区里总有些忙碌的身影:清理楼道卫生、节日中挨家挨户地探访、组织多彩的活动……他们是辛勤奋斗在基层的社区工作者,他们是百姓的贴心人。近日,我们走进诸城...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