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头镇追忆马保三

潍坊日报 2022-04-08 11:24 大字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雕塑。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莹摄

◎侯秀红

公历六月的寿光双王城牛头镇,澄澈、明净、翠绿欲滴。远处的白云在蓝色的背景里轻轻滑翔,近处的溪水沉醉在她自己的清清浅浅里蜿蜒流淌。它们时而沉思、时而凝视、时而畅想……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外面世界的那种喧闹与喧嚣。走进村来,仿佛小船泊进了宁静的港湾,温和、温润、温馨、温婉。

这里原本就是大海的故乡,虽然浩瀚汹涌的莱州湾的波涛,业已消退到几十公里之外目力所不能及的地方,然而大海的胸襟还在,大海的壮阔还在,大海的沉静跟柔和还在。它们沿着通向春天的方向,朝气蓬勃,意气风发。阳光倾洒下来,丝丝缕缕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街道上聚集着一些或抽着烟卷儿、或摇着蒲扇的老者,男男女女,三五成群。他们虽然伛偻着腰身,精神却依然饱满。可以说,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牛头镇历史上一笔丰厚的财富。他们驾驶着自己人生的帆船,从一种经历游弋到另一种经历,从一种境界跨越到另一种境界。不管沿途的风景是明艳还是昏暗,生活的阅历是喜悦还是忧伤。年轮一重挨着一重,记载着每个人将近一个世纪里的悲欢离合。吐着袅袅炊烟的旧时光远去了,他们的暮年,却能够从一丛丛半开着的兰花香气里重新启程,舒缓、静谧、敦厚、甜蜜。看起来素素淡淡的一日三餐,却能够滋养出一种从容、一种满足和一种“笑看人间沉浮事,闲坐摇扇一壶茶”的淡泊。顶一头雪白的芦花,蹒跚着一双或硕大或娇小的硬脚板,兴致盎然地去追寻专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在这个一直被我们山东人称之为“小延安”的村庄里,伫立着“马保三故居(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和“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这两座不朽的丰碑。

故居里的青砖黑瓦、泥墙土坯、石碾石磨、书橱饭桌……依然素面朝天,依然呈现出一副岁月静好、泰然自若的模样。八十多年前的隆隆炮火和侵华日军的铁蹄肆虐,早已经化成了庭院角落里一块又一块斑驳陆离的苔藓。沧桑着他的沧桑,呐喊着他的呐喊。

堂屋里悬挂着的《荻渚秋风》的画幅,是出自马保三的手笔。画幅两侧“业丰时和人宜乐,花繁柳密鸟声多”的对联,亦是马保三亲笔书写。

凝望着这幅字画,仿佛能够聆听到漂浮在巨淀湖上的风声水声,歌声雨声。荻花摇曳、桂子飘香、水鸟唱和……弥漫的秀色,种植在深情的视野里,一湖尽是妩媚。一个少年,在日暮十分,在水草丰茂的巨淀湖边,经过一条泛着碱花的小径,把自己的黄牛拴进圈里。他牵惹着一身的画意诗情,让小院里都涂满了曼妙的彩虹。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如果不是侵华日军的烧杀抢掠,这个少年,也许就跟牛头镇的祖祖辈辈一样,忙时耕种,闲时读书,要不就做一个时而慈爱时而严格的教书先生。饮薄酒、调素琴、赋诗画,满院子的鸟语花香,满院子的语重心长,满院子的泠泠淙淙……

似乎是在转眼之间,那个叫做马保三的乡村少年,猛然间就长成了驰骋于金戈铁马之间、奔波于烽火硝烟之中的一员猛将。他参加了党的组织,长年累月地为救国救民忙忙碌碌。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爆发的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他是总指挥。与此同时成立的“国民革命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他任总司令。他们全家一直生活在其中的那座小院,理所当然地变成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的指挥部。而且,他家一门三代,全部披挂上阵。日复一日,他把“八支队”打磨成了捅入敌人心脏里的一柄利刃。浩渺无际的巨淀湖成了“八支队”休养生息的大后方,葱郁的芦苇荡是最天然的屏障,肥美的鱼虾是最富裕的“粮仓”。

直到去昌邑与“七支队”会师,组成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直到马保三率其越过胶济线挺进鲁中,创建“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直到被改编为“山东纵队第八支队”,纵横鲁中战场;直到抗战胜利后,上东北、下江南、解放海南岛、挥师朝鲜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

诸多悲壮,诸多辉煌,诸多激情,诸多亮丽……在“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里都有记载。浓墨重彩,都是用牛头镇英雄儿女的热血渲染而成。

漫步在巨淀湖畔,“牛头镇抗日起义纪念碑”高高地耸立着。各种水鸟、游鱼和摩托艇、巡航艇、垂钓艇……相衬相映。微风在湖面上奔跑着,嬉戏着,顽皮着,淘气着。那些芦苇,那些茂密葱茏的水草,凝望着纪念碑的雄姿。光和影,血和火,岁月与沧桑,信念与信仰……一幕幕,一重重,恍若就在昨天。

新闻推荐

小清河潍坊段施工已过大半 侯辛桥和羊口桥是复航工程“重头戏”

侯辛桥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护栏和桥面的铺装工作。文/片齐鲁晚报记者王琳通讯员张兴德近日,在...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