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领航致富路 度假区“归雁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二)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政哲
2月19日,走进度假区李海务街道谭庄村,四通八达的道路,干净整洁的环境,错落有致的景观让人眼前一亮,不远处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说起村里的变化,正在遛弯儿的村民谭相玉竖起了大拇指:“这多亏了我们的谭书记!”
谭相玉口中的谭书记就是谭庄村党支部书记谭学兵。7年前,谭学兵通过度假区“归雁工程”,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谭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的“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乡村振兴“样板村”。难舍家乡情
2月19日,记者在谭庄村村委会见到了谭学兵,他身上透着一股年轻干部的聪明睿智与刚毅气质。谭学兵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曾孤身一人在外闯荡,经过千辛万苦,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难舍的家乡情和割舍不下的血脉亲情,让他回到了故乡。
谭庄村是“革命老区村”,拥有人口2700多人。早些年,谭庄村发展条件落后,村里人种粮食,收入单一。“村民没有多少经济收入,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村里连所学校都没有,大人们送孩子一天要走12公里的路,这些都是落后造成的。”2014年,在济南做生意的谭学兵回乡了解情况,家乡落后的现状深深地触动了他,他下定决心回村,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情。
当年,谭学兵毅然放弃了在城里做生意的优越条件,抱着建设家乡、奉献青春的坚定信念,回家参选并全票当选谭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返乡发展不是件容易的事,回到家乡的谭学兵在初期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个毛头小伙子,能领导好咱们这个大村子吗?”……面对村民的种种质疑,谭学兵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干部苦干实干,仅用3年时间便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成立合作社
2014年,刚一任职,谭学兵就开始琢磨如何把传统的粮棉种植向高效经济作物转型,增加村民的收入。
2015年,在度假区的大力支持下,谭庄村成立了金水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成了第一批43个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大棚,并组织全村70多名党员和群众代表到寿光、莘县等地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
学成归来,谭学兵带领村民在温室大棚内种植甜瓜、西红柿、黄瓜,当年棚均收入超过两万元,村民尝到了种植大棚蔬菜的甜头,积极性更加高涨。
3年间,合作社一共建设了126个温室大棚,为村民搭建起了致富平台,吸引了更多党员群众加入其中,社员总数达到100多户。
“刚开始我们种的是蔬菜,后来通过对市场的考察,我们认为水果的产值要比蔬菜的产值高。”为了让村民有更高的经济收益,谭学兵到处“取经”,并结识了聊城大学农学院教授张福君。在张教授的建议下,谭学兵决定选择“西瓜王子”这个品种,并组织社员和村“两委”成员开会,征求意见。起初一些村民还打退堂鼓,但谭学兵凭着一股闯劲,硬是将乡亲们的各种顾虑一一消除,礼品西瓜在谭庄村扎下了根。
2017年至2020年间,谭庄村种植的精品礼品西瓜获得丰收,产值达上千万元,社员也获得较高收益,每个棚每年收入将近10万元。谭庄村将种植的西红柿、草莓、西瓜等进行了绿色食品认证,该村成为聊城生态菜篮子品牌“聊·胜一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合作社年稳定收入超过1500万元,村民们也实现了稳定增收致富。
谋划新发展
一颗“西瓜”撬动了谭庄村产业的发展,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来,谭庄村拓宽道路,改造升级水电设施,村里还有了公交车,全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但有一件事,谭学兵一直放不下,那就是在村里建设幼儿园和小学。“村庄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以后这些孩子无论在哪里发展,都能记住家乡,这有助于全村的发展”。谭学兵说。
筹建学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谭学兵顶住压力,四处奔走。经过多方努力,村里的幼儿园和小学顺利落地,并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村民赞不绝口。
“今年,我们计划在村北首建设一个集分拣、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市场,和美团、拼多多等平台合作,这样既能为村里增加300多个就业岗位,还能带动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谭学兵说。
谭庄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留住了外出打工人员,也吸引了本村的大学生回乡创业。谭继龙是中国海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不菲,但他却回到谭庄村,一边承包大棚,一边为其他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我们村的发展形势很好,在家创业还能照顾家人,我很满意。”谭继龙说。
村庄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想把村里的产业做大做强,凭我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年轻人脑子活,村里未来的发展要靠他们。”谭学兵说,只有注入新鲜“血液”,村庄发展才能更加持久。
新闻推荐
2月6日下午,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总体情况,解读山东省“十四五”规...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