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乡村振兴发展新空间
现代化蔬菜大棚内,工作人员在进行番茄掐秧作业。潍报全媒体记者付生摄
□潍报全媒体记者付生刘杰
智能大棚一小步,农业发展一大步。
当传统的温室大棚连上互联网,自动卷帘、自动喷灌、阴天补光等都能用手机遥控搞定,从第一代到第七代,寿光冬暖式大棚迭代升级,智能化让蔬菜种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菜农如今更愿意将“种”棚戏称为“玩”棚。
从“种”到“玩”,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科技加持,让辛苦劳作成为过去式;品质好产量高,让菜农的腰包越来越鼓;有尊严又自由,在这里,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科技赋能,颠覆传统生产模式,让大棚“耕作”更具吸引力
印象中,传统的大棚种植全靠手工,蔬菜何时浇水、何时施肥打药全凭经验和感觉。可如今,在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在手机上下载智慧农业APP,只需点击软件,就能掌控大棚的蔬菜种植。
“五彩椒最适宜的温度是28℃,我在手机上进行了温度设置,只要超过28℃,智能设备就会自动打开放风口;反之,如果低于28℃,就关闭放风口。”村民李义海演示起来。
在李义海的大棚里,五彩椒已结果,长势喜人;各种高科技设备随处可见,智能放风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生物微波能量灌溉机等将整个大棚“全副武装”起来。
今年54岁的李义海是个老菜农,见证了村里蔬菜大棚的发展历程,对硬件的更新换代,他深有体会:“现在种棚跟过去相比,太受用了。”李义海现在种的是第七代大棚,“这个棚长300米、宽21米,高度智能化、自动化,根本不需要多少人力,平时我自己一个人就能打理。”
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表示,“智慧化”已经成为东斟灌村蔬菜大棚的发展方向,“数字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管理技术在近三年的新建大棚中应用率已达100%,帮助新一代菜农实现轻松种菜、精准种菜。
将智能化设备应用于蔬菜大棚,实现“云上”种植管理,让寿光农业生产从“汗水农业”迈向“智慧农业”。
据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介绍,从2018年开始,寿光围绕市场对高品质蔬菜的消费需求,以国有企业集团、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规划建设了总占地约1533公顷的25个重点蔬菜园区,园区大棚内配套安装了水肥一体机、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环境参数传感器等智能化设施。
这些大棚,当地称之为“云棚”。菜农随时能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大棚内蔬菜的生长,远程控制大棚的卷帘、放风、施肥、浇水、调光、控温,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
新式大棚特别是“云棚”的出现,让种棚生产方式发生彻底改变,菜农们挺直了腰板。“原来在旧棚里干活,需要长期弯腰或是蹲着,现在多是站着干活;原来往往是一天一身泥,进出旧棚要提前换衣服,现在穿皮鞋进新式大棚,出来也很干净。原来种大棚,一天最少在棚里靠6个小时,现在的‘云棚’,一早一晚去按个电钮收放棉被就行,施肥、浇水、通风全是手机控制自动化,在家喝着茶、哄着孩子就能办了。”李新生笑言,以前菜农们常有的膝关节疼、腰疼等职业病,已基本从种新式大棚的菜农身上消失了。
体体面面种大棚,高效高收入,种种利好吸引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前来创业,近年来,寿光市新建智能化大棚80万平方米。
“这是我2019年底新建的大棚,一次就建了2个,每个都是长260米、宽45米的新式大棚。”东斟灌村31岁的年轻菜农李万庆,原先在城里工作,如今甘心回村当起了“棚二代”。
近两年,东斟灌村回乡种菜的年轻人逐渐增多。“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种菜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时间自由,收入又高。”李万庆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超过200米长的大棚有110个,很多都是回乡后的年轻人在种。
环境优越,蔬菜品质好产量高,农民经济收益水涨船高
通过建设智能化大棚,对光、温、水、气、肥等进行精准调节,让蔬菜种植在资源消耗大幅降低的同时实现了产量的大幅增长,推动当地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迈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转型之路。
走进坐落于洛城街道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科技园,精准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气象、智能调控、智能工厂、多功能机器人等尖端设备一应俱全。
进入8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高大的穹顶,开阔的视野,宛如进入了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6个品种23万株番茄苗整齐划一,在自动化设备上茁壮成长,果实有的已经成熟。
在大棚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棚内的各项环境数据,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这些数据由分布在棚内的几十个传感节点采集传输。
“这里面的硬件有些甚至在国内都是一流的。”北京农林科学院林森博士介绍,“比如我们每个大棚都有气候实时数据分析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前者能为菜农提供准确数据,掌握大棚放风的最佳时机,从而使大棚温度和湿度处于最佳时段,为蔬菜生长创造最佳环境;雨水收集系统防汛防旱,作用也不小。给蔬菜授粉是个体力活,现在是熊蜂来完成,杜绝激素授粉,提高了蔬菜质量。”
记者注意到,这个园区大棚的智能滴灌设施也“反其道而行之”,即深埋地下,从下往上浇灌,浇地均匀不说,还能降低大棚湿度,确保蔬菜品质。
据了解,这个8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每年种植番茄两茬,年产量近300万公斤。这种大棚为何能让产量如此之大?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施工程部研究员郭文忠表示,蔬菜生长有温、光、水、气、肥五个必备条件,智能温室就是通过优化这些条件来提高产量。
摆脱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让蔬菜生长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如此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还大大减轻了管护的劳动强度。
“在我们村,90%以上以种棚为主,平均算来每户种着3个左右。”在稻田镇崔岭西村的五彩椒大棚里,崔江元告诉记者,他的大棚里装着智能施肥机、智能滴灌、智能补光灯等,通过智能设备进行作业,实现了精确感知、精准操作、精细管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蔬菜的质量提高了,收入自然是“噌噌”往上涨。“这茬彩椒腊月中旬上市,按去年的行情,这一棚能卖10万元。”崔江元跟记者算起了账,他家3个棚,不加头茬西红柿,光五彩椒一年收入20万元绰绰有余。
依靠现代科技种出好菜,卖出高价,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相比过去的老式大棚,现在一个智能化大棚年均利润能达到30万元。”对于大棚的效益,李新生也是非常满意。
目前,寿光已建成智能化大棚1.6万个,农民每年直接增收5亿元。
分工细化,农民由“身份”变职业,蔬菜大棚种出“新高度”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寿光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蔬菜定植、抹茬、采摘,都有专业的人员队伍来干。”随着智能化大棚的推广发展,生产分工也越来越深化和细化,部分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生产服务内容被分割或转包出去,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完成。
“你上午说建大棚,下午就有建筑队开工。”李义海笑着说,随后指着一辆大棚电动三轮车,“这是我买的‘运菜神器’,叫‘倒骑驴’,自从有了它,从棚内往外运菜不费力了。”
在一些生产内容被外包出去后,农户更加专注于蔬菜的经营管理,一方面通过投资购买产品和社会化服务,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自家购置专业化农业设备,以实现精细化耕作。
物联网+温室大棚,让种植更智能。智能化大棚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同时,为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上一些专门研究智慧农业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应运而生。
“我安装的这款软件叫‘云洋芯益农’APP。”崔江元打开手机,说他一直用着。
在今年的菜博会上,作为深耕寿光市场并已经获得广大用户口碑的智慧农业服务公司云洋数据举办了智慧农业新产品发布会,主要围绕云洋数据新一代APP“芯益农”“小度智能音箱在智慧农业的应用”和“云洋数据数字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云平台”等三大主题进行。
据了解,云洋数据以设施农业为切入点,提供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解决方案,以产中环节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打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致力于构建智慧种植生态体系。
智能大棚发展的风生水起,引得更多的社会化企业投身农业生产。在占地200公顷的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有高标准日光温室、工厂化智能温室、新材料高温大棚、滑盖式大棚、模块化组装日光温室等10余种棚型,配套建设的8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可满足蔬菜标准多种种植模式下的试验验证、示范推广和数据采集,这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棚型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蔬菜标准试验验证基地。
截至目前,除1300家蔬菜销售企业及合作社外,寿光还建成占地约67公顷的中国(寿光)智慧农业装备产业园,是全国蔬菜大棚配套产品输出中心和生产加工基地,温室工程等大棚建造企业遍布全国,卷帘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生产型企业发展到180多家,农机配件、农资等生产销售企业发展到近3000家。
厚实的经济基础加上强劲的发展势头,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农民这个被动烙上的“身份”已褪去,转而变成一种职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于卿通讯员韩金萍)今年以来,寿光市审计局按照“以自身建设立信”的要求,突出审计能力...
寿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寿光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