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中林的果树情怀

兰州日报 2019-11-13 03:21 大字

□王立邦

一提起早酥梨,兰州人都会夸它皮薄肉厚、汁多味美,是梨中精品。兰州果农一提起早酥梨,则夸它既早熟高产又抗旱耐寒,曾经为自己的脱贫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却鲜有人知道,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将早酥梨引进兰州来的。

事情还得从1973年春说起。七里河区彭家坪公社果树技术员、崔家崖生产大队果树队队长崔中林带着技术员,去当时在天水市花牛村的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果树种植基地探讨果树栽培技术。基地技术员和他们很熟,一见面就透露说,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在花牛村进行区域性试种的一种梨品种特别好。崔中林他们当即去基地种植园察看,得知该梨果品品质大大优于兰州冬果梨,早熟高产且高产期长,树体耐寒抗旱性强,非常适宜高海拔地区栽种。这正是他们近几年来苦苦寻求的最理想的梨品种!于是恳求该技术员剪几枝接穗,该技术员态度十分坚决地拒绝。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得到了几枝接穗。一回到村,他们就选用最好的砧木进行了嫁接。经过几年的试种,他们发现,这种梨真的不仅适应性强,抗旱、抗寒性能好,并且具有早熟、优质、适口等特性。但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技术资料,对它的栽培研究不到位,对其生长、结果习性了解不够,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发展速度缓慢。

没想到,十多年后的一次戏剧性机遇,使得兰州地区乃至甘肃省早酥梨的栽培迈上了一个新高度。

1984年,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的一位处长对崔中林说,要将一种名字叫做“早酥梨”的新品种梨引进给崔中林试种,试种成功后再向全省推广。当崔中林确认这位处长要给他引进的早酥梨,就是他们1973年从花牛村掐来接穗培育的那种梨后,对该处长说:“领导就别给我引进试种啦!早酥梨的栽培,已经在我们崔家崖村全面铺开了。我都为彭家坪乡及周边部分村民免费提供接穗了。我看,还是我给您提供接穗,您来推广种植吧!”这位处长诧异万分,半信半疑到崔家崖村查看。当他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如获至宝,当下拍板,变“在兰州地区试种”为“向全甘肃省推广”,接穗由崔家崖村有偿提供。不几年,早酥梨便在兰州地区、甘肃省乃至全国北方地区广泛栽种。

1993年,在甘肃省林业厅和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的支持下,七里河区林业局立了“高海拔地区早酥梨早果丰产栽培研究”的研究课题,由时任崔家崖乡林业工作站站长、果树研究会会长的崔中林主持这一课题的研究。为了保证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他们首先组建了高质量的试验基地“中国兰州芳明果树试验园”。然后在不同海拔高度,因地制宜,从选用材料、合理密植、高位嫁接、树盘地膜覆盖、强化土肥水综合管理、科学整形等方面,进行了反复试验、观察、研究,取得了“一年建园、两年成形、三年结果、四年高产”的研究成果。根据试验基地取样测产,四年生早酥梨亩产可达1500公斤以上,且品质优良。据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测定,四年生早酥梨平均果重为250克,含水分86.8%,可溶性糖7.18%,还原糖6.28%,有机酸0.27%,维生素C7.8mg/100g,现株花芽量达177个。第五年亩产可达2500公斤以上,比常规栽培提前1至2年结果,早丰产2至3年,亩产纯收入6000元以上。该研究成果迅速被推广到全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

1998年,该研究成果获得“兰州市1998年度金桥工程三等奖”。

《高海拔地区早酥梨早果丰产栽培研究技术报告》被甘肃省园艺协会评为“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在《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发表(见《甘肃农业大学报》1998年4期)。实践证明,高海拔地区早酥梨早果丰产栽培研究成果推广后,自建园第六年始,亩产可达3000至4000公斤,为兰州市、甘肃省乃至中国西北高海拔地区果农的脱贫致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仅仅是早酥梨,兰州地区的新红星苹果、红巴梨,也都是崔中林最先引进来的。崔中林只要一听到哪儿有优良品或者先进果树栽培技术,不管当时有多忙,有多大的困难阻力,都要风风火火赶去,费尽心机取得接穗或栽培资料。崔中林常常往来于辽宁省兴城县、陕西省眉县、天水市花牛村、山东省泰安市等地,大到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小到乡村果树研究基地,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崔家崖乡和崔家崖村的历届领导,都十分支持崔中林的工作。但节俭成自然的他经常是买上几个大饼就上了火车,有时买上五毛钱的花生米,也能打发坐在火车上的一天时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买了车票往往上不去火车,他就从火车窗口爬进去。没座位,就蜷缩在座椅下熬过那不眠之夜。一到目的地,常常转好多圈,专找最便宜的旅店住。1998年,七里河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赴山东省寿光县蔬菜基地考察。考察结束后,许多人都想去泰山看看。从未去过泰山的崔中林,却毅然决然谢绝了大家的极力邀请,独自到山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去取苹果接穗。

1943年,崔中林出生于崔家崖村,打小就生活在果园里。他认知世界,始于果树园里的一枝一叶、一花一果。耳濡目染,渐渐与果树产生了浓厚的情感,结下了不可割舍的情缘。解放初期的崔家崖村人,仍沿袭祖辈的冬果梨、软儿梨、酥木梨等种植老品种和古老的栽种方式,正常年景梨树亩产平均200公斤左右。遇到冻害、冰雹、虫害等自然灾害,往往颗粒无收。从懂事起,崔中林就憧憬着,如果年年果树都结满了西瓜一样大、一样甜的果子,父母就会摆脱终年辛勤务劳,却仍然难免缺衣少食的困境,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也就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了。随着时光推移,逐渐长大的他,越来越坚定一种信念:将来一定要让父母和崔家崖的果农们摆脱这种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过不上好日子的困境,让勤劳果农的付出都得到最大的回报,人人过上幸福生活。

1964年,21岁的崔中林当上了崔家崖生产大队果树技术员和果树队队长。他主持打造的崔家崖生产大队“百亩红星苹果园”,被兰州市政府列为“兰州市优质苹果示范园”,精心培育的果品被评为甘肃省“苹果优质果品”。1967年,崔中林从园艺学校毕业后,参与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彭家坪万亩果园”的规划、建园工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与才能。1987年12月,崔中林组建了崔家崖果树研究会,任会长。期间,解决了众多果品生产中的难题,不断示范推广果树新品种、栽培新技术,同年任兰州市果树协会常务理事。1990年七里河区政府授于崔中林农艺师技术职称。1993年任崔家崖乡林业工作站站长。1998年任兰州市园艺学会常务理事。

从1964年任崔家崖生产大队果树队队长起,崔中林荣获大大小小的奖励、荣誉不胜枚举。其中国家及省、部级的奖励就有:1989年,145苹果新品种获国家金奖;1989年获甘肃省“星火燎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他领导的崔家崖乡果树研究会被中国科学协会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个人被评为“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优秀理事长”;1996年,他领导的崔家崖乡林业工作站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全国先进林业工作站”、甘肃省“林业标准化工作站”,个人被授予甘肃省“果树能手”称号。1991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科技兴农先进个人”;1998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业科技推广优秀工作者”称号。

新闻推荐

透视10月CPI涨幅3.8%背后 群众基本生活如何保障?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消息,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CPI涨...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