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回村 带领村民致富

潍坊晚报 2019-09-30 10:54 大字

老支书田清元说,那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22年

上世纪70年代初,20岁出头的田清元是潍坊城区一个建筑队的队长,那时候拿着一个月100多元的高薪。因为村里需要,1975年,他回村当起了村支书,一干就是22年。原先的村子贫困又落后,即便是公粮都交不够数量,庄稼浇不上水、施不上肥。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温饱解决了,村民过年还分到了奖金……9月23日,记者来到寿光市稻田镇田家村,见到了这位老支书。

人物小档案

田清元,男,中共党员,1949年8月21日出生于寿光。1970年参加工作,在潍坊城区一建筑队担任队长。1975年,离开建筑队,回到村子当起村支书。1997年因身体原因不再担任村支书。

1975年回村后贷款打井,解决肥料问题

9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田清元家中时,他正在院子里锻炼身体。虽然头上已经大半都是白发,不过他看上去还十分精神。锻炼完后,田清元倒上一杯茶,慢慢说起那已尘封的往事。

1970年,因为机缘巧合,21岁的田清元来到潍坊城区的一个建筑队工作,起初只是一个小工,因为工作出色慢慢当上队长。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工一个月的工资不到30元钱,而他当时月薪将近150元,算得上高薪。

本以为会一直这样工作下去,1975年初,老家公社的领导找到田清元,告诉他目前村里十分落后,需要一个能干的人带领乡亲走出贫困,劝他回村当村支书。

田清元起初并不想回去,因为他知道那样一个落后又贫困的村子,困难重重。可是后来他想了想,为何不回去试一试,没准真可以带着村民们脱贫致富。

1975年2月份,他回到村里,在入党那天当上了村支书。他发现现实比预想的要残酷很多——村里的庄稼因为浇不上水、施不上肥,导致产量很低,即便是交公粮的任务都无法完成。

田清元想到,要想让粮食产量提上去,首先就要浇上水。可是只靠天肯定不行,只有打上几口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当时村里连温饱都是问题,哪有钱打井。后来,田清元想到,可以到信用社贷款,于是在当年就贷款一万多元钱,打了三口井。有村民说风凉话,说以后还不上打井的钱。“当年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田清元说。

井打好后,地里不缺水了,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肥料。当年村里分的肥料都很少,村民又没有自己买肥料的路子。田清元跑到潍坊城区、淄博等地,到处找人帮着买,他还带领村民自己制作土杂肥。

不再为交公粮发愁,村子发展越来越好

有了井水浇地,再加上有了肥料,庄稼长得越来越好。在田清元当村支书的第二年,村里的小麦、玉米等收获量完成了两年交公粮的任务。村民终于不用再为交公粮而发愁,更不用为吃不饱肚子发愁,小村子也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

田清元想着,不能单纯解决温饱问题,得想办法让村民多挣钱。后来他又跟村民一起种了100亩地的苹果园、40亩地的菜园。每当苹果、蔬菜丰收的时候,就派村民到附近集市上销售。

村子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有钱,1978年春节,村里给村民发奖金,一些劳力多的人家,能发到四五百元钱。

1979年,村里花3000多元钱买了第一台小型拖拉机。在这个拖拉机前面安装上收割机,这样就能实现机械化收割小麦,省下村民不少时间。

村里有钱了,田清元便想着让村民生活得更舒坦。1981年,该村成了镇上第一个通上电的村子,电线杆、电线、变压器等的费用都由村里出。

田清元本以为他会干村支书一直到干不动为止,没想到的是,1997年中旬,他身体不舒服去检查,好几个地方都查出毛病,医生建议他回家后卧床休息。他知道,村里大大小小需要操心的事很多,现在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允许他继续当村支书了,只能退下来。

如今,70岁的田清元回忆起自己当村支书的那段时光,还是十分怀念。他说,那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22年,虽然辛苦,可是看着大家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一切都值了。今年台风过境,他还担任义务“巡河员”,不顾年事已高,同老党员们日夜守护在抗洪一线。

文/图本报记者常方方

新闻推荐

三元朱村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本报讯(记者贺德良通讯员纪誉)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带...

寿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寿光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