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档升级
□本报记者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黄海艇
10月29日傍晚,寿光市洛城街道李家庄村委大院,桑爱杰带领舞蹈队成员排练舞蹈。
“以前就是在家里做饭、哄孩子、看电视,现在吃了饭就想着跳舞去。”桑爱杰说。
从2011年起,李家庄村为村民提供场地、各种表演服装和道具。“村里有综艺活动室、戏曲室、大厅,村民们吃了饭来这聚一下,活动丰富多彩。”村民李敏说。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待,寿光市以“文化名市”建设为统领,将2018年确定为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年”,全面叫响“农圣故里·文明寿光”核心文化品牌。
“寿光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了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实现公共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寿光市文广新局局长燕黎明说。
寿光市财政每年出资200万元,为100个村(社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配备文体设施,推出“你读书、我买单”线上线下活动,形成了以城市书房辐射乡村阅读的新模式。
“爱好看书的村民,经常来书屋借书,也带动了部分村民、学生爱上阅读。”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祥说。
“离长安一十八载,思宝钏常挂心怀。恨魏虎将孤谋害,这冤仇何日解开。”10月28日,寿光市文化馆4楼排练室内,京剧《红鬃烈马》的唱词一起,京剧学员们便鼓起了掌。
在寿光文化馆开设的公益培训班上,50岁的杨爱梅学京剧。“有了专业的老师教导,有了更好的学习平台,学起来更有劲头了。”杨爱梅说。
今年寿光创新成立了公益性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首批确定了11家试点单位,开展舞蹈、音乐、绘画等公益培训,全年培训辅导文艺骨干2万余人次。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青蓝工程”,组织文化之星与非遗传承人开展一对一传承授艺活动,发展壮大文化专业人才队伍。
10月27日晚,寿光市菜农艺术团的演员在古城街道临泽二村演出了舞蹈、京剧等节目。“我们自发组织演员演出,群众也很喜欢。对我们而言,锻炼了队伍,又娱乐了群众。”菜农艺术团团长孙美云说。
今年5月,100多名艺术家齐聚寿光市田柳镇东头村,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乡村涂鸦活动,完成了近百幅作品,吸引了数万人前来观赏合影。田柳镇党委书记王桂芝说,东头村不仅凭借乡村涂鸦活动改变了村庄外貌,更依托王高塔、古槐、先生书院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全面提升。
依托浓厚的历史文化,寿光确立了“农圣故里·文明寿光”核心文化品牌,组织启动了农圣、文圣等20多处历史文化名人、遗迹的修复工程,实施镇街区文化品牌推介计划。
寿光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引导扶持力度,推进了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寿光墨龙集团张恩荣出资3亿元投资建设了寿光历史文化中心并无偿捐赠,企业家王永顺出资800万元建设了前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寿光以‘文化惠民、服务群众’为指引,坚持全域统筹、全民参与、全程创新、全面发展,有力推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寿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世俊说。
新闻推荐
日前,第七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在深圳落幕,代表山东省参赛的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凤华小学健美操队在四个项...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