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画笔再现潍坊文史人物
今年77岁的刘祜闲暇之余从事绘画创作,用手中的画笔不停地记录潍坊的人物和风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潍坊的历史文化,追求推陈出新的刘祜又探索了“潍坊文史人物”系列绘画,让生硬的文言文变得通俗易懂,一个个文史人物跳出故纸堆,深受市民喜爱。如今他已完成了150多幅作品,并打算一直画下去。
十余年创作历史人物跳出故纸堆生动传神
8月2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退休职工刘祜的画室。这里除了满满当当的作品,便是摞得高高的书籍资料。画室一角,摆放着一堆他十余年潜心创作的“潍坊文史人物”系列画。
这些作品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淳于髡,到“建安七子”的孔融;从抗金将领陈规,到人民艺术家王大化;还有大家熟悉的王乐义、王伯祥等现当代潍坊名人。每个人物神情、动作各异,再配上不同年代的历史背景,用国画、水粉、水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作品朴实生动,曾经以文字形式存在于故纸堆当中的人物,鲜活直观起来。
刘祜笔下的贾思勰栩栩如生,意气风发。据史料记载,贾思勰,北魏益都(今寿光)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其著作《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著作之一。刘祜以此为基础,多次到寿光考察,并以蔬菜为创作背景,体现了贾思勰与潍坊的历史渊源,增加了寿光蔬菜的历史文化底蕴。
说起潍坊的文史人物就不得不提到王之翰。王之翰,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生于潍县城里城隍庙街一书香门第,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任过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曾在家设馆授徒多年,也曾在外地多处书院主讲。刘祜笔下的王之翰以在家教书为创作背景,选用几只小鸟、竹子,搭配相得益彰,画面和谐,再现学堂传道受业的场景。
这些作品中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刘大同。刘大同,安丘人。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兴中会、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在日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创建“大同共和国”。刘祜笔下的刘大同正义凛然,激情满怀,铁骨铮铮,富有英雄气概。
开家长会得灵感耗时一整天查资料
1942年,刘祜生于陕西省华县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是早期黄埔军校学员,书法、绘画在当地颇有名气。受祖父影响,刘祜自幼喜欢画画。
1960年,刘祜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吉林省白城市评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和博物馆美术陈列设计工作。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为他以后从事文史研究奠定了基础。1990年,刘祜调到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工作,开始涉足风筝绘画艺术,闲暇之余从事国画创作。
十余年前,刘祜给外甥女开家长会,他看到学校的走廊、宣传栏等处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人故事,深受启发。“潍坊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有许多名士在这里为官,造福百姓,也有众多迁客骚人在潍坊停留过,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词歌赋。为什么不把他们好好宣传一下呢?”从学校回家后,刘祜便产生了创作“潍坊文史人物”系列画的想法。
要想将这些名人用图画表现出来,首先需要查阅、积累资料。“有些历史名人史料记载很少,只有一两句话。”刘祜说,为了画潍坊的历史人物,他借助了《潍坊古今人物》《潍坊名人》《潍县志》等书籍,有时也查询《辞源》《史记》《辞海》等,常常一翻就是一天时间。
读文言文太费劲但历史不应被遗忘
刘祜所从事的“潍坊文史人物”系列画创作,以潍坊的古今人物为主要创作素材。“20多年前我来到潍坊工作,就被这座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所吸引,我想用手中的画笔,将潍坊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刘祜早年在东北工作时就熟知潍坊,他将对第二故乡的热爱,倾注于他的“潍坊文史人物”系列画创作中。
刘祜说,他看过许多关于潍坊的历史名人的书籍、资料,上面大都是一些干巴巴的文字,甚至是一些文言文,读起来很费劲。尤其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想要了解一下潍坊的历史人物,这些文言文无形中就成了障碍。特别是今天,许多年轻人都不愿读这类书籍。这也会是一种遗憾。
“我画潍坊文史人物就是想把潍坊名人用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让那些深奥的、市民不愿意看的人物传记变得通俗易懂,让群众更喜欢,希望这些历史人物不要被人遗忘。”刘祜说。
目前,刘祜已经成功创作出150多幅“潍坊文史人物”系列画。“潍坊历史名人众多,我打算一直画下去。”刘祜说,他计划举办一次画展,并将作品结集出版,好让更多的潍坊人,尤其是潍坊的中小学生,都了解自己脚下这片热土,为先贤、当代名人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功伟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文/图本报记者刘燕
新闻推荐
8月24日,潍坊市人民政府召开抗灾减灾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市卫计委、市交通运输局、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市畜牧兽医局分...
寿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寿光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