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民安置点里的日子 半岛记者探访寿光营里镇最大灾民安置点,3000人就像一个大家庭
安置受灾村民的教室。小图显示安置点救灾物资充足。文/图半岛记者王永端
8月23日,是寿光灾民集中在安置点度过的第3天。23日下午和深夜,半岛记者走进寿光市营里二中这个接纳了3000多名灾民的当地最大安置点,深切感受到,大灾面前大家都是一家人。
领到的晚饭有鸡腿
寿光市营里镇是这次洪灾的重灾区。
当地一名知情人称,在营里二中安置的营里镇周边灾民超过3000人。按照规定,下午五点之后,这里的灾民可到就餐处以家庭为单位领取当日晚餐和次日早餐。
70岁的张子安老人的家在营里镇央子村。洪水来临后,他家里灌进了70多厘米深的水。
“粮食被淹了,家具泡毁了。”张子安说,家里进水停电了,他被村里的干部背上了一辆面包车,和村民一起被送到了营里二中安置点。就这样,他和所有来到这里的一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面孔,住在了由学生教室临时组建的安置区。
当天下午5点半,张子安老人来到就餐处领取了晚餐和次日早餐。当天的晚餐是一份套餐,由一条鸡大腿、海带、花生、鸡蛋、洋葱和米饭组成。除了这份晚餐,张子安老人领取的24日早餐由面包、火腿肠和方便面搭配成。同时,老人还领到了6瓶矿泉水。
提着这一大包晚餐和早餐,张子安老人来到了一栋教学楼1楼的一间教室内。在这里,他分到了一张救灾用折叠床。
“好几天来,政府对我们这些灾民的饮食,安排得很好。”张子安边吃饭边告诉半岛记者,“每顿饭都有肉吃,而且还很营养,比在家里吃得好多了。”
在张子安老人看来,这是他经历过的第二次严重洪灾。“我的老家就在弥河沿岸。”张子安说,记忆里有一次洪灾严重时,他带着一家老小在弥河大坝上住了五六天。
大灾面前都是一家人
在营里二中安置点的323房间,只有2岁半的小女孩撕下一块鸡腿肉,将鸡腿另一半递到了哥哥宋长荣面前。只有14岁的宋长荣并没有吃妹妹递来的鸡腿,而是直接放回了饭盒。妹妹见状喊起来:“哥哥吃,哥哥吃……”
“哥哥不吃,你吃吧。”旁边一位老人笑着对小女孩说。老人告诉半岛记者,她叫张向花,是两个孩子的奶奶,当天的晚餐是孙子宋长荣去领来的。“小孙子去提了两大包回来,很重的。”老人说,儿子和儿媳前天和昨天都在这个安置点,当天他们接到政府通知,回家清理室内积水去了,“晚上回来住。”
同样在323房间,14岁的张效迪陪着奶奶和姐姐在吃晚饭。见记者拍照,就在这所中学上初二的他赶忙跑到镜头前蹲下,表示要和小女孩一起进镜头。尽管家里受了灾,但并没有影响孩子们在这个临时组建的“大家庭”里的情绪。
住在这个房间的村民隋敏告诉记者,村里受灾后,他们一家来到这里,一个房间就是一个临时的大家庭,有困难互帮,男人照顾女人,年轻人照顾老人和孩子,大灾面前都是一家人。
“我们刚到这里时,还去抢着领饭,就怕没有了。”隋敏说,“想不到政府安排得很到位,现在不但有饭吃,还有喝不完的矿泉水。”隋敏边说边指了指放在墙角的矿泉水,“每天都有人来送,谁喝谁取。”
“绿豆汤来了——”就在众人坐在教室里拉呱时,一名志愿者提着一大桶绿豆汤来到门口。见送来了绿豆汤,一位老人递上两个矿泉水瓶,请这名志愿者灌满了绿豆汤。
直到晚上9点半,还不停有志愿者来房间询问大家吃饱了没有,水够不够喝。此外,半岛记者在安置点还发现,每层教学楼的楼道里均点了蚊香。“蚊子很多,政府为咱这些灾民想得很周到。”灾民王洪之说。
守护灾民安全就是责任
晚饭后,绝大多数灾民来到了学校的院子里乘凉。一位老人拽着一个幼童的胳膊,在灯光下的院子里学着挪步,两名十六七岁的男孩坐在旗杆旁玩手机。而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四位老太太则聚在一起拉呱。
当晚,半岛记者在救灾物资储藏点看到,这里不仅储存了上万箱矿泉水、食品,还储存有棉被、单人床等物资。“绝大多数救灾物资都是社会捐助的。”工作人员指着堆积在旁边的10多袋大蒜告诉记者,这些大蒜也是社会捐助的。
“大灾尤其是洪灾之后,个人和环境卫生更应该被重视。”这名工作人员说,这些捐助的大蒜将分发给灾民家庭食用。而在另一侧墙脚,则堆积了一批84消毒液。“这些84消毒液会用于喷洒灾民居住的楼道。”工作人员说。
半岛记者还注意到,在偌大的灾民安置区,警车在夜间巡逻,电力、通讯、医疗等机构工作人员也在夜间的校园里待命。“我们4人已经昼夜轮流坚守3天了。”保安室的一名保安说,“灾民的人身安全就是责任。”
新闻推荐
炒盘木须肉啥放多了都心疼鸡蛋直冲6元,肉价连涨7周,多种菜价涨一半与天气、交通等因素有关
一场台风带来的不只是清爽的天气,市民的餐桌成本也直线上升。22日,家住历下区吉祥苑附近的张女士去农贸市场买菜,一...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