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合一”看营里

潍坊日报 2018-06-20 08:57 大字

□本报记者付生通讯员刘正学

乡村振兴,靠村民单打独斗走不通,要有领路人;乡村振兴,没有产业支撑也不行,要有着力点。今年以来,寿光市营里镇独辟蹊径,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切入点,创建“村社合一”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合作社发展产业,产业带动群众致富,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新路径。

以红色引领绿色

麦收时节,迎着热辣辣的风,走进营里镇孙河南村老黄牛合作社蔬菜大棚园区,满眼都是绿意盎然、果实累累的喜人景象。

跟营里镇大多数村庄一样,孙河南村地处寿北,农业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亩均年产值只有700元左右。虽然也曾发展大棚蔬菜,但因技术缺乏、销售不畅,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大量农田被撂荒。营里镇党委、政府通过调研认识到,只有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大力推行“村社合一”新型合作社,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富民。

在镇里具体指导下,今年5月5日,带着“红色基因”的老黄牛土地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由村党支部领办,并负责经营管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全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孙洪坤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其他“两委”干部为合作社理事或管理人员。在出资构成上,村“两委”干部个人按比例出资,任何社员出资比例不超过20%。

合作社把菜农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了规模优势。仅3天时间,就为10户种棚户协调资金60多万元。紧接着,对比种苗、协调农资、提供技术、联系市场,产前、产中、产后都能看到合作社人员忙碌的身影。得益于他们保姆式的服务,孙河南村500亩大棚园区轰轰烈烈地运转了起来。

目前,营里镇积极鼓励支持13个村党支部领办注册专业合作社,其中9家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并投入正常运营,形成果蔬、苗木、土地、粮食、农机五类专业合作组织,拥有会员5600余人,带动起了周边专业户2300余家。

富民强村唱主调

与传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营里镇推行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以群众利益为中心,避免企业和大户抽取额外利润,切实推进富民强村。

营里镇严格合作社章程,要求村集体通过集体“三资”等入股,与社员结成经济发展共同体,对集体和社员的资金、土地、农机等资产资源统一调配、集中使用、按股分红,真正做到了市场运作、科学管理,实现集体社员双增收。孙河南村村民孙振国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蔬菜价格不错,俺腰包鼓了,干劲足了,尝到做新农民的甜头了!”

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站在农村经济发展最前沿,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导者和服务者,无职党员也在合作社运转中亮身份、作贡献,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党支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们办这个事情,我们放心。”农户朴素的话语中,透着无限的感激和信任。

充满魔力的“+”号

在营里镇,提起东中疃村,人们第一印象便是高端西红柿种植。而东中疃西红柿品牌打响,得益于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

东中疃村从1996年开始大棚种植,但是管理粗放,品种老化,没有专业市场,销售价格很不理想。今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统一注册“优翠丰”商标,通过了相关认证,使西红柿顺利进驻东营的大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西红柿原来每斤比市场价低三毛钱,现在变成了高三毛,每亩地就能增收一万五千元,今年多收入三万元没问题。”村民李佐东乐得合不拢嘴。

在营里镇,“党支部+合作社+X”的模式正向乡村振兴的各个角落丰富和延伸,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除“+菜农”外,“党支部+合作社+高端蔬菜”“党组织+合作社+品牌建设”等多种“+”的模式,使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充分凸显。以此为抓手,包括农业种植科技引领区、高端品质蔬菜示范区、田园文化旅游体验区、生鲜电商先行区和冷链物流配套区在内的营里镇现代农业园区呼之欲出,有力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攻坚步伐。

新闻推荐

自力更生 砥砺探索 耿店村勇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中共聊城市委政研室(改革办)

编者按全市“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率先垂范下,聊城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加强...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