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烈士证书

潍坊日报 2018-06-15 10:30 大字

当年北山血染红,

浯河嘶鸣壮士声。

而今桑梓同歌哭,

清明时节忆英灵。

这四句诗献给一位烈士,一位特殊的英雄。

他原是国民党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在他牺牲七十多年后,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烈士称号,他家乡的人民和亲属为这迟来的烈士证书含泪庆贺。

他,就是原国民党上校参议抗日英雄孙克明。

投身教育,曾被誉为“市北区小学教育家”

孙克明,字鉴如,寿光市洛城街道北亓疃人。孙克明出生于1900年,那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孙克明自幼经历的是中国的积贫积弱,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他在父母熏陶和社会影响下,立志长大从事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使中国强大起来。

抱着这样的理想,孙克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第一师范本科。1925年他圆满完成学业,回乡从事教育工作。在家乡他夙夜奋斗、呕心沥血,努力让更多贫苦农民的孩子接受教育、报效国家。他光荣成为寿光县模范小学教员,不久又担任县政府督学,为寿光的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1929年至1937年,孙克明到青岛从事教育工作。他先是在青岛铁路小学担任教务主任,努力把在师范所学和在寿光的工作经验带到青岛。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使铁路小学的教育工作进入青岛市同行业的前列,他被青岛教育界称为“市北区小学教育家”。1932年,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从南开中学引进人才雷法章担任青岛市教育局长,雷局长十分赏识孙克明的教育才能,俩人也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后来雷局长支持孙克明调入青岛铁路中学任教,使他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拉开序幕,沈鸿烈及其所属驻军撤离青岛,至沂蒙山区从事抗日游击活动。后沈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雷法章任省政府秘书长、民政厅长。孙克明面对日寇暴行,义愤填膺;看到全国抗日高潮迭起,又备受鼓舞。他教育青年学生:“日寇入侵,中国已容不下一张书桌,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战!”他怀抱“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坚定信念,偕同青岛十多名爱国青年,毅然弃教从戎,投奔博山抗日游击队伍接受军事训练。

主政一县,他使博山“红了半边天”

1938年2月,孙克明经雷法章举荐担任国民党博山县长。他上任伊始就筹组县政府、恢复教育,积极开展与我党的合作。在博山县长任上,孙克明与中共蒙阴县县长赵法恩、中共博山县委书记张敬焘交往甚厚。通过这些共产党人,孙克明学习了《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精神》《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我党的纲领性文件,使他对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更加坚定不移。他对博山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我党在博山的党组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他大胆吸收共产党员进国民党政府部门工作,他委任共产党员何方宏任政府教育科长,共产党员李铎任民运指导员,进步人士赵俊之任县府秘书,赵后来加入共产党。在中共博山县委的领导和孙克明的支持下,在博山县政府内成立了共产党的党团组织,何任党团书记,李、赵任党团委员,建立了县、区、乡三级抗日民众动员会,举办了多期“民运指导员训练班”,训练班成员结业后大都成为我党在博山各地的党支部书记,博山各级中共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他还接受张敬焘的建议,委任共产党人翟翕武任博山四区区长,使四区抗日民主运动发展走在前列。1939年四区率先建立了博山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其后我党又乘势相继成立五、七两区抗日民主政权。这年秋天,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张敬焘被选为县长。正是孙克明拥护和支持了我党合作抗日的主张,和张敬焘为首的博山县委精诚合作,才使我党博山抗日根据地建设迅速发展,全县抗日运动规模空前。因为积极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孙克明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排挤打击,有与我党为敌的国民党反动分子到省政府告状,大呼博山“红了半边天”,孙克明因此被调离博山。

奋战疆场,面对倭寇“视死忽如归”

1939年4月上旬,东北爱国将领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指挥国民革命军51军、57军进入鲁中、鲁南地区,同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部协同抗日。1939年7月,战区总司令部和51军113师移驻沂水圈里一带。孙克明由113师师长周毓英举荐,被任命为113师政治部上校参议、51军驻鲁苏战区总部办事处主任、山东保安三师驻鲁办事处主任等职,兼任山东省政府政治视察员,跟随于学忠、周毓英在沂水、安丘、莒县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1942年2月7日,沂水县东里店以西各据点日军纠集6000余人,向鲁苏战区总部及驻军进犯,51军驻守各部奋起反击,与敌激战。敌人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大炮攻击,到处是硝烟火海、刀光剑影。51军虽损失惨重,却顽强战斗,打退了敌人几次冲锋。战斗从早晨一直相持到傍晚,最后战区总部和驻军开始转移。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孙克明率领部属及部分群众,遵照总部“保住组织,勿失联络,见机转移”的指示,在沂水圈里北山和安丘解家车庄一带与敌人战斗周旋,不幸被敌团团包围,一场殊死遭遇战就此展开。战斗中,孙克明的战友和乡亲们有的牺牲了,有的被打散,最终他和部分战士群众冲出重围,退进了北山山洞。他把机要文件在山洞里藏好,又独自冒着生命危险冲出山洞察看敌情,准备伺机突围,不幸被低空盘旋的敌机击中头部,当场阵亡,时年42岁。

孙克明遗体被战友和乡亲们埋葬在解家车庄。翌年春,由寿光县政府派人和省里有关方面协调,将孙克明遗体迁回寿光北亓疃安葬,寿光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寿光人民不仅称颂他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为抗战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没有忘记1938年秋,我八支队进驻鲁南,孙克明给以给养财物的大力支援,帮八支队渡过难关,孙克明的事迹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典范。

斯人已去,岁月无情,但寿光人民一直怀念崇敬这位抗日英雄。多年来,我们的村、乡、市(县)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民政部门与其亲属,都在为孙克明的评烈事宜到处奔走,搜集资料,多方取证。一是查找历史档案,他们查阅过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山东省图书馆的珍贵历史资料,查阅过博山史志、沂水史志及《张敬焘回忆录》等。二是走访有关人员。走访了孙克明当年身边工作人员、和孙克明有交往的人员以及当年有关事件的目睹者等。寿光市民政部门在取得翔实证明资料的基础上,填写申报材料,民政系统逐级申报。2018年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抗日英雄孙克明颁发了烈士证书,寿光市烈士陵园为孙克明树碑纪念。

新闻推荐

惠民生促发展 脱贫有了主心骨

□本报记者薛静“自从王太东书记来帮村里修了水泥路和排水沟,村里环境大变样,我们出门再也不担心刮风下雨了,...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