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方小院装满的童真笑声与大爱

潍坊日报 2016-11-16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付生

冬日的夜来得快。一眨眼,天色就黑了。广袤的农村迅速安静下来,路人行色匆匆。

黑咕隆咚的夜色里,一条水泥路显得格外孤寂,一头自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村延伸而出没几步就融入夜色,另一头留在村里被灯光照得明亮。

路到村中央的位置,旁边一方小院里传出孩子欢快的笑声。伴着“老师再见”这响亮而清脆的童音,不时有孩子一边炫耀今天的成绩一边跟着家长从中走出。这个过程,从下午五点开始,到晚上八九点结束。

“宝德书院”是这个小院的名字。由单美华和丈夫李济远这两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及全家人共同创办,免费为那些因家长没下班,自己放了学又没地去的孩子开放,并开展公益教学。单美华教绘画,李济远教国学和音乐。

因冯家庄本村有一所小学,孩子众多,单美华和李济远看到因家长忙碌而无暇管理的孩子到处乱窜,安全隐患大,甚至还发生过孩子溺亡的事故,心里充满了担忧。俩人商量着,“要想个办法,解决点问题。”

清末,李济远的祖辈曾在村里创办私塾“宝德斋”,立下家训“书香继世、德行四方”,代代传承。俩人秉承这一家训,决定立身先立德,力所能及地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公益的课余活动场所,解决部分村民后顾之忧,并命名为“宝德书院”。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环境,一直过着简朴节约生活,从没舍得买过空调等大件家电的俩人,拿出了多年的积蓄,腾出了近一半的住房,购置了电脑、空调、桌凳、书橱等设施;为了帮孩子们收心,还到高密城区走遍各大书店,费尽心思挑选既符合孩子兴趣,又能助其健康成长的书籍3000余册。

书院于2013年7月建成,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只有三四个孩子前来,因为很多人不相信会有这种“好事”,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有人说这是开书店卖书的,有人说这是办辅导班赚钱的,还有的说,分文不收、免费学习肯定是幌子。

闲言碎语没有冷却单美华和李济远的良善之心,他们选择坚持。家里的老人也支持他们:“甭管别人说啥,只管用良心做事。”渐渐地,他们真正是搞公益的事情传遍了全村及周边,放学后来的孩子越来越多,包括距离他们5里远的张鲁小学的一些孩子。

天色渐晚,我们走进了“宝德书院”这方小院。外面寒风在吹,屋内温暖如春,当日16:10放学后,有40多个孩子来到这里等待家长来接,他们或在写作业,或在读书,有读到兴致处的,还会发出童真的笑声。杨春雨、杨浩宇姐弟是本村的,门忠浩是匡家庄的,还有李家疃的、于疃的、柳沟崖的……周边十几个村似乎都有孩子在这里。

从17:30开始,下班后的村民陆续前来接回自己的孩子。

18:00,单联梅接走了自己的儿子门忠浩。

19:00,李瑞梅接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杨春雨、杨浩宇。

……

20:30,杜军接走了自己的儿子杜晨瑞。

李瑞梅对单美华家庭充满了感激,她说:“这个社会,很难找这么好的人家。不仅给孩子开设这么一个好场所,还天天帮着辅导功课,感觉和对待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

李瑞梅就在村子附近一家企业上班,孩子学校也在本村,但她过去经常放心不下孩子。“放学回家了吗,会不会到处乱跑?”“村里车多了,一定要注意安全。”“作业完成的怎么样?”现在,她很放心。

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放学后来到“宝德书院”,让单美华和李济远的操心范围不断扩大,除了提供免费阅读和教学,他们还利用周末组织孩子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到莫言文学馆参观学习、到胶河进行环境清理、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开办公益讲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锤炼品德,知行合一。

受单美华和李济远的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列。公公婆婆冬天提前生好炉子,夏天早早打开空调,提供后勤服务;大伯、叔父,甚至儿子、侄子、侄女经常过去帮忙;学校的同事毕立刚、刘美玲等老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公益讲课;村民不时过来嘘寒问暖。

看到“宝德书院”被广泛认可,又有人站了出来说,分文不收的做法太傻了。但单美华和李济远却始终认为,良好的德行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孩子们脸上幸福的微笑,才是他们最大的获得。

让更多的孩子微笑。在热心人士的捐赠下,“宝德书院”的书籍积攒到13000多册,单美华和李济远顺势为周边乡镇500多名少年儿童办理了免费借书证,打造一方农村孩子的精神乐园,用道德和知识的力量让孩子们感受这个美丽的世界。

新闻推荐

学深做实 凝心聚力促发展 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机关第二党支部

本报月日讯(记者张中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机关第二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和开发区党工委部署要求,紧盯“学”这个基础,狠抓“做”这个关键,引导支部党员在“学深学精、...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