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戴庙镇 “第一书记”趟出大棚扶贫路

泰安日报 2016-09-01 00:00 大字
 

□特约记者 苏本善

一大早,东平县戴庙镇张垓村村民奚凤梅就和几个姐妹来到村头的蔬菜大棚采摘芹菜。“一天能赚40元钱,关键是人不出村,不耽误接送孩子上学。”奚凤梅说。

“蔬菜大棚是市派‘第一书记\’带领村民上的产业扶贫项目。”戴庙镇党委副书记刘伟(挂职)介绍,戴庙镇有6个“第一书记”所在村。去年4月“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各村先后把建设大棚作为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已建成蔬菜大棚23个,在建蔬菜大棚18个。

戴庙镇市派“第一书记”所在6个村分别是张垓村、薛庄村、段那里村、小刘村、南杨庄村、王常村,除张垓村之前有零散的村民自建简易大棚外,其他村都没建过大棚。然而仅一年多的时间,蔬菜大棚建设就如雨后春笋,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2015年4月,刘伟和来自泰安市直不同部门的6位“第一书记”来到戴庙镇。在远离单位和亲人后,他们在这里走上扶贫攻坚的战场。

“6个村中有4个是市级贫困村,分散在黄河滩区和东平湖库区,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产业基础,如何脱贫致富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刘伟说。

最先趟出路儿的是张垓村。市科协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严奎星走访后,发现搞蔬菜大棚是个不错的出路,因为村里有1000多亩耕地,一些农户还有过大棚管理经验。“说干就干,严书记先后从县扶贫办、移民局、南水北调办公室争取资金50多万元,建成了总面积20亩的17个蔬菜大棚。”张垓村支部书记张立智说。

大棚建成后,以单个1500元的年租金承包给村民,承包户承诺在用工时优先雇用贫困户,按最低40元日工资计算,一人一年至少可获得1万元的收入。“现在大棚全部种植芹菜,一年可以收4—5茬,用工多时能达到每天40人。”张立智说。

“一个大棚一次能产1万多斤芹菜,行情好的时候每斤能卖到一块七八,最低也能在七八毛。”严奎星说,蔬菜大棚的成功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生机,也让“第一书记”们得到启发。

较早建设蔬菜大棚的还有王常村。2015年下半年,市畜牧兽医局派驻王常村“第一书记”李涛争取25万元扶贫资金建设6个蔬菜大棚。“大棚每年给村里带来3万元的租金收入,还可以为贫困户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因此给蔬菜大棚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扶贫棚\’。”王常村支部书记王才秀说。

“看着人家的蔬菜大棚见了效益,我们当然坐不住。”南杨庄村“第一书记”张树和说,他和另外3个村的“第一书记”没少合计开建大棚的事儿。一开春,南杨庄村占地5亩的3个大棚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已完工,村里计划建成后统一种植西红柿。

小刘村的动作更大。“一共要建8个拱棚、5个冬暖式大棚,总占地35亩。”小刘村“第一书记”张明指着村南正在施工的大棚说,大棚建成后村里将把8个拱棚租给寿光市的一家蔬菜种植公司,5个冬暖式大棚承包给村民,由公司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段那里村“第一书记”高敏武介绍,他们村投资20万元的2个冬暖式大棚也将于本周开工。与以上5个村不同,薛庄村建的是畜禽养殖大棚。“村里建有存栏量1000头的养猪场一处,下一步还准备建设一处高标准肉牛养殖场。”薛庄村“第一书记”陈兆运说。

有了产业,扶贫攻坚也就有了后劲儿。“大棚全部建成后,6个村将在经营上采取抱团发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树立起本土品牌,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撑。”刘伟说。

新闻推荐

菏泽开发区?紧扣四个环节在民行检察工作中化解矛盾

近年来,菏泽经济开发区检察院坚持办案与息诉并重,紧扣不同环节采取不同措施,将化解矛盾纠纷贯穿于办理民行申请监督案件全过程,积极促进不支持监督案件当事人服判息诉,取得了较好成效。案件受理环节预...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