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年集不全为备年货 更为感受年味
本报通讯员 王树成
“新年到,新年到,女孩要花,男孩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进入腊月,农家大集的年味越来越浓。
近日,笔者在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赶了趟大集,映入眼帘的是对联、年画、肉食、海鲜,花生、瓜子、糖果等。经验老道的卖家不但把成色最好的年货摆在最显眼处,更是施展出练就了多年的“生意经”,从扯闲篇到夸成色,再到杀价格,一番“感情交流”之后,让你不自觉地成为第N个雇主。
农村人淘年货有自己的习惯,一些能放得久的年货可以早买,例如木耳、海带、咸梭鱼,早买价格低;一些不宜久放的年货,如青菜、肉食则买得越晚越好。当然越晚了,这价格就越不好砍了。
根据笔者调查,在当日的年集上,各类摊位的销售量并不大。据从业20多年的生肉经营者孙老板介绍,前些年,几个年集赶下来不但稳赚个“年过活”,还可以攒出来年开春经营的成本,但近几年的年集经营额虽比平时有所增长,但远不如前。
“这些不是等到过年才吃的,就是平时的家常菜。超市里初一就营业,需要年货可以随时买新鲜的。”正在挑选青菜的马先生只挑了两块藕和两棵芹菜,花了不到20元钱。
从早些年的“雪里埋、土里藏”,到今天的冰柜储藏,储存年货的方法也在不断升级。而超市、商店等经营单位大年初一就开始营业,让人们渐渐改变了“疯狂”备年货的习惯。
“现在年集上的人们更多的是在欣赏,用心灵感受年集上那浓浓的年味。”一位当地文化部门调研人员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林昊)日前,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近年来,该局依托市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建立了24个创业指导中心,对317个创业企业建档立卡,扎实开展创业过程跟踪服务,帮助创业企业改善经营状...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