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临港区:产城一体 共生共赢

临沂日报 2015-04-23 21:34 大字
□本报记者 徐梦

通讯员 王海燕

产业高地迅速隆起,城市建设快马加鞭,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临港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走“产城融合、产城共兴”发展之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形成了城美业强、和谐宜居的新格局。

临港区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发展的质量、速度和生命力,把“产城融合、产城共兴”思路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的血液和灵魂。该区委托国内知名大学反复论证设计,一个囊括全区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城市核心功能区、河道整治利用、农村社区建设、旅游发展等6个专题的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形成了“北休闲、中服务、南产业”的战略发展格局。整个规划,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等内容融合到城镇化发展中。

按照“产城融合、产城共兴”的理念,临港区将产业和城市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形成了“双轮驱动、共荣共兴”的良性循环。凭借近海临港的区位优势,临港区推开了一扇逐浪蓝色经济的大门,冶金复合材料、绿色化工、港口物流、高效农业和高新技术五大产业风生水起:以冶金复合材料和绿色化工为主导的两大千亿级产业蓬勃发展,园区内已有28个项目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405亿元,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总产值922亿元、税收37.8亿元,现已有14个项目竣工投产,2014年,冶金复合材料和绿色化工为主导的两大千亿级产业累计完成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56%;坚持招大引强,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仅2014年,全区签约过亿元项目18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6个,合同利用区外资金突破200亿元,引进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大幅增加;借助濒临七大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以石油化工、冶金、国际石材等为主要板块的外向型综合物流快速发展。产业的培植壮大,推动全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3项指标增幅连续3年均居全市第一,为临港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活泉之水。

2015年春节过后,坪上镇三和居社区居民张霞夫妇没有继续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现在家乡的大企业越来越多,工资也不低,还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如今,像张霞这样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的临港人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经济,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城市发展聚集了更多人气。仅2014年,临港区新增城镇就业4800余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000余人,企业职工由开发区设立之初的2000人增加到1.5万人。

新型城镇只有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才会有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才能真正符合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临港区始终将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先后投资21亿元新建、改造主次道路385公里,通车里程340公里,全区“六纵八横”道路主框架日臻完善。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的临港新城已在山水间拔地而起,企业科技孵化中心、城市综合体、文体广场、城市湿地公园、人民电影院、高级中学、人民医院、公交车站等公共设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成启用或开工建设。目前,临港所有新建社区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区内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有线电视、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齐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全覆盖,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全区城镇化率由2010年设区时的20.19%,疾速攀升至2014年的53%,昔日偏远落后的农业乡镇正日渐崛起成为和谐幸福的现代新城。

左手产业,右手城市,同步发展,共生共赢。临港区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融为一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人口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临港区的“产城融合”不但走得稳健,更走得实在。在“产城一体,产城共兴”理念的推动下,一座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新闻推荐

“菜市双雄”演绎别样蔬菜传奇——山东“双菜篮”供应京沪现象调查

在中国蔬菜物流图上,山东南部的兰陵县与上海之间形成了一条高密度大流量的繁忙交通线;北部的寿光市则如同一簇漂亮的烟花,向北京等周边地区散发出强大的集散效应。因为蔬菜,山东的寿光、兰陵,分别与北...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