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巧夺天工:“小作坊”走出来的大产业

莱芜日报 2013-10-26 17:59 大字
本报记者 柳尧杰

工程车往来穿梭,机械声不绝于耳。10月16日上午,钢城经济开发区汶源工业园的东南向,四座红木般外墙的厂房煞是惹人注目。这里便是总投资15亿元的巧夺天工红木文化产业园。正在工地上的汶源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年底前将完工投产。该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红木家具产、销、研集散地,年可实现产值25亿元,利税3亿元。

巧夺天工家具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莱芜市新星家具有限公司。近20年来,从板式家具,到实木家具,再到如今的红木家具,用董事长张爱冬的话说,“都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出来的”。

木匠出身的张爱冬有着洞悉市场的敏锐思维,看到红木家具渐渐受宠,2007年,张爱冬的公司开始转型,涉入红木家具领域。从“巧夺天工”品牌注册伊始,公司便确立了“打造中国红木家具第一品牌”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并致力于打造中国红木家具“百年企业”。目前,公司生产的红木家具市场遍及全国各地,深受顾客喜欢。

然而,原来狭小的厂房限制了公司的发展。就在张爱冬一筹莫展之时,汶源街道在区里辟出的飞地经济园给他划出了一块地。

好乘春风放纸鸢。今年正月十六,巧夺天工红木文化产业园破土动工。“当时,这里到处坑洼不平,最大落差达到26米,还有200多个坟头需搬迁,20000余株树木需清理,一条河道需改道,两处塘坝需填埋,工程量非常大。”汶源街道的工作人员说,为了让项目顺利进行,街道全力协调清表、挖方、场平、强夯,共挖填土石150余万方。为加快进度,工作组研究压茬进行,北部先行完成强夯,开始基础开挖,从而形成梯次推进的局面。项目工期缩短了近 40天。

在项目推进中,汶源街道将施工计划安排到每天,甚至每小时,早晨定的任务晚上调度,做到日清日结不欠账。现场施工人员说,雨季时频繁的降雨影响了施工进度,为赶上工期,便采取晚上加班的方式。“有时候晚上要干到10点多。”目前,项目研发中心已经封顶,4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已完成地面施工,正进行车间内部硬化。记者在一个车间内看到,已堆放了不少原料。

看到即将投入使用的新车间,张爱冬说,从原来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产业园,企业的发展空间大了。新厂房建成后的第一年,红木家具生产能力就可翻一番,达到4000套。“目前,我们公司的规模在江北是数一数二的。我们还要做全国老大。”今年7月份,张爱冬被钢城区评为“红木大王”,但他并不满足,他要带领他的员工们继续走下去,把企业打造成百年企业,把品牌打造成全国品牌甚至世界品牌。 

新闻推荐

接种门诊有了“妈妈课堂”

□本报记者时伟通讯员王静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严格,家长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于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繁重,门诊工作人员与儿童家长缺少有效地沟...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