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农耕兴旺经济富实
隋唐时期,潍坊区域局势基本是安定之日多、战乱之日少。隋大业五年(609),北海郡、高密郡所辖每县平均户数分别达到14784户和10274户。唐王朝统一全国后,经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明时期,潍坊区域农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潍坊到处呈现一派兴旺繁荣的景象,经济实力位居山东地区前列。
广辟田地库仓充积,旅行路上有人供粮
隋唐时期的潍坊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扼中原内陆腹地通往胶东半岛的咽喉,横亘广袤的昌潍平原,地势平缓,沃野千里,濒海而多河流、多泽薮,四季分明,气候适中。夏季湿热多雨,便于农耕种植;冬季较为寒冷,便于狩猎储藏;且沿海滩涂广阔,有渔盐之利。
隋开皇二年(582),隋文帝颁布均田令,稳定小农生产模式,数年间各县遍置粮仓。唐初,完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青州、密州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地无荒田,人无闲惰,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李少康任青州刺史时,“宣明教化,饬行率先,使刺绣倚市者,悉返耕织。于是贪者廉,善者劝,海滨之俗,变至邹鲁”。
唐鉴于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相继迎来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达到鼎盛。
盛唐时期,整个潍坊区域出现繁荣局面,“大河南北,人口殷繁,衣食之源,租赋尤广”。《贞观政要·政体第二》记载贞观年间的情况:“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年间的情况:“时累岁丰稔,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粮价非常便宜,可见当时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盗贼敛迹,各地平安;晚上不用关门,外出旅行不用带干粮,路上就有人供给。
栽桑植果五谷丰登,青州枣被定为贡品
隋唐时期,潍坊区域农作物的种植主要以粮食作物为大宗产业。
唐代北海太守李邕在诗歌中写道:“负郭喜粳稻,安时歌吉祥。”从济州延至青州一线,水稻遍及农田。日本高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青州以来诸处,近三四年有蝗虫灾,吃劫五谷。”说明当时青、密二州小麦、小米、水稻和豆类等农作物的种植极为普遍。
隋唐时期,潍坊区域格外重视桑柘栽植,各地桑柘繁茂,收获丰硕。唐代诗人苏颋在《晓济胶州南人密界》中吟颂道:“落晖隐桑柘,秋原被花实。”李端说青州一带:“农桑连紫陌,分野入青州。”
此外,潍坊区域果木的种植也有扩大趋势,青州出产的枣被指定为贡品。
潍坊还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出现了很多知名品种,如青州的甘草、麻黄、半夏、水苏、牛膝、五味子等。
唐代水利事业兴盛,消除水患润田万顷
唐代的水利事业有很大发展。唐前期记载山东的水利工程8处,其中潍坊有3处。
潍州设立后,重要官员担任潍州和北海的长官。唐武德二年(619)下诏,以“郑虔符为青州总管,綦公顺为潍州总管”,綦公顺是青州北海农民义军的首领,熟悉当地情况,可谓得心应手。他大力抑制豪门,扶持庶族,安定地方,潍州政局稳定、百业振兴。
北海令窦琰在水利建设方面颇有建树。窦琰在古营丘城东北穿渠,引白狼水曲折三十余里,既灌溉了粮田,改善了生产条件,也解决了白狼洪水泛滥之患,该渠因此获名“窦公渠”。明《昌乐县志》亦载:“中宗嗣圣十八年,北海令窦琰,穿渠引白狼水溉田。”清乾隆进士阎循观作《窦公渠》诗曰:“笕长一百里,田润千万顷。”
密州水利尤为发达,诸城的潍水故堰在当时也是较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太平寰宇记》载:“潍水故堰,在县东北四十六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溉田万顷,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泽,今堰存焉。”高密的夷安泽,东西百余里,经修水渠、坡塘后,灌田万顷,民赖其利。
北海丝绢冠绝天下输送西域东亚国家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了一起,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4000年前,青州即善养蚕取丝。至春秋战国,潍坊区域丝织业已很发达。至两汉,青州的丝绸生产水平高超。《汉书·地理志》论及青州风俗:“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冰纨即是细致、鲜洁、素白的丝绢。
隋唐青州、密州农桑遍野,青州丝绸驰名全国,“开元初,天下唯北海绢最佳”。杜甫《忆昔》诗曰:“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青州丝织品不但远销全国,受到各方人士的羡爱,在本地更是抖锦披绫,衣着千变万化,引导着服装潮流。柳宗元《送叔平学士知青州》诗曰:“物饶三服丽,居乐五民游。”丝绸等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当地的商业繁荣和对外贸易,古代潍坊区域的丝绸产品不仅输送西域,也销往东亚日本、朝鲜等近邻国家。
东晋法显西行取经
丝绸之路交汇海岱
古代潍坊区域为丝绸的重要产地,不仅是陆路丝绸之路的源头,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东晋高僧法显于399年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印度取经,413年从海上丝绸之路东归青岛崂山,第一次将陆、海丝绸之路交汇于海岱地区。从此,这条航路成为中国联系海外的重要通道,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分裂的局面,派人远征西域,将丝绸之路向西跨越了咸海,伸延到里海沿岸;又两次东征高丽,试图开拓一条通向朝鲜、日本至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继续向东开拓,建立同东瀛之地的密切联系。唐朝廷经过潍坊区域多次向日本、朝鲜派遣使团,早期所走的路线,多是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青州一带,稍作调整,等待季风扬帆起锚,因而在青州、登州等地建立高丽院、新岁院等驿馆。随着信风的到来,满载丝绸的船队向东、向南航行,将山东丝绸运往海外。
五代之后,中原战乱频繁,河套地区长期为少数民族政权控制,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同西域的丝绸贸易受到阻碍。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发挥了更大作用。由此,潍坊区域的丝绸生产重心东移,到明清时期,潍县、昌邑等地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商埠,也发展成为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
商品贸易日益增多
东西交易便捷繁荣
隋唐时期,青州、密州农业与纺织、冶铁、制盐、制瓷、酿酒等手工业的发展,使商品贸易发展进阶。青州治所益都城东门、北门、西门均设市,集市的发达,出现了一些商贾富户。如《太平广记》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代经营染织业,子孙和姻亲数百家,都在青州经商,家中集财百余万。
隋唐时期,山东东部登、莱、密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潍坊区域是东西结合的枢纽,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圆仁一行到密州诸城县界大朱山驻马浦,遇新罗人陈忠船,载炭欲往楚州,商量船脚价绢五匹定。说明密州境内有出海大港,是沿海交通线上的重要城市。唐代的潍坊区域终于扭转了北朝时期工商业萧条、货币经济萎缩的局面,呈现出新的繁荣。
新闻推荐
战争结束后,邢玠写了《东征善后事宜》,为朝鲜的战后重建作出规划。明朝政府基本上采纳了邢玠的建议,派出军队驻防朝...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