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村变成“网红打卡地”

潍坊日报 2021-12-06 08:29 大字

△圣峪口村打造的天赐山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圣峪口村建设的百米幸福巷。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潘来奎通讯员张雯文/图

从一个靠天吃饭、破落不堪的穷山村蜕变为一个美丽富饶、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需要多长时间?青州市庙子镇圣峪口村的答案是,四年。初冬时节,记者实地调查采访,一探究竟。

一个村史馆,一部发展史。从风箱、鏊子等家具,到辘轳、篓车等农具,圣峪口村村史馆里一件件饱经风霜的旧物件,不仅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也见证了当年那段艰难岁月。“我们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三面环水、依山而建,毗邻黄花溪景区,仁河水穿村而过。可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经济发展迟缓,破落不堪的穷山村。”圣峪口村党支部委员、天赐山景区运营总监付超告诉记者,村内由于缺少产业致富项目,青壮年几乎全部进城打工,在家的老人习惯于小规模的农耕生活,辛辛苦苦一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是圣峪口村抱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如何把“沉睡”的资源变成发展的资本,让村民更富裕,让生态更美好,成为摆在圣峪口村面前的一道难题。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首先朝着难点、痛点下手。之前臭气熏天的垃圾堆,被改造成为平坦的旅游路,养殖猪圈变成了宽阔的文化广场,废弃多年几乎坍塌的房屋,经过修缮已成为特色民俗村史馆。新建的百米幸福巷牵动各家各户,煎饼铺、豆腐坊里美味飘香,旅游特产小木屋内各种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杏花坡和五角枫等自然原始景观令人神往,200平方米的文化大舞台丰富了父老乡亲的精神生活……

今年64岁的郭恒海年轻时靠山上几亩薄田生活,也养过蜂养过羊,日子却总是过得紧紧巴巴。“年轻那会儿,一百多斤的粪一天能往山上挑五六趟。汗没少流,最后还得看天吃饭。”郭恒海说,看到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他就想自己会养殖会烹饪可以开个农家乐饭店。如今,郭恒海不仅自己经营饭店有收入,年底还会从村里拿到分红,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圣峪口村的发展过程中,青州市总工会开展城乡工会手拉手活动,努力实现城乡工会合作共赢,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彰显工会力量。青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工会与圣峪口乡村旅游合作社工会就是促成城乡结对共建的典型,他们开展手拉手活动,实现双方“共赢”。双方联合举办“城乡工会手拉手,助力乡村快乐行”徒步活动,企业工会会员持卡享受圣峪口景区旅游福利政策,全体员工积极为圣峪口景区代言,提升圣峪口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青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先后投入6万余元,采购圣峪口村的特色农产品,既给企业员工提供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也开辟了圣峪口村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新闻链接

为找准工会组织参与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市总工会在打造市级工友创业园方面,全力向涉农类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倾斜,目前打造涉农类市级以上工友创业园90家,对其中发展潜力较大、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工友创业园给予以奖代扶资金,助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另外,推出工友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四扶行动”。

带头人扶持。发挥各级农业劳模、种养殖大户作用,依托农业领域现有的市级以上工友创业园等经济实体,为留乡或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带动孵化出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新型农民工创业人才队伍。

技术扶持。选取部分高校、农科院所的专家教授、农业科技人员、乡土专家,与市级以上工友创业园进行结对扶持,通过名师签约和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会购买技术服务等方式,为工友创业园区提供智力扶持。

资金扶持。继续推进“潍坊工创贷”,推动工友创业园持续发展、做大做强。

工商资本扶持。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指导意见,稳妥有序地推进引领工商资本下乡工作,促进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医养健康、现代农业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社会事业等项目发展,带动农业科技、管理方式进步提升,带动就业。

新闻推荐

民间文学丰富多彩

民间文学是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散文式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

青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