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法显与童恢 不其史籍永留名

半岛都市报 2021-11-29 01:34 大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城阳地域自古就是名人辈出、人杰地灵的地方,不其山的环境优越,来这里的名人志士当然也就非常多。

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这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到城阳铁骑山下康成书院时写下的《不其山》七绝诗。诗中提到的康成书院就坐落在不其山东麓的书院村。郑康成名郑玄,是“东汉经学家”,在外游学十几年,“学徒相随已百千人”,三国时的名士崔琰、王经等人皆为其门下。邵为民先生说,郑玄曾两度来到不其山讲经布学,第一次发生于167年,郑玄自西游学回到青州高密故土之后,“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而东莱,根据推断,就是在崂山和不其山之间,因此,第二次避祸,他才能首先想到有好友所在的不其。公元188年,黄巾军占领青州,正在青州的郑玄和崔琰等再次避于不其山下,设帐筑庐授徒讲学约一年,后人将郑玄授徒处称为康成书院。《城阳史话》中记载,郑玄在不其山下教学时,来此求学者成千上万,郑玄常带领他们学习和演练古代的各种礼仪,现在的“演礼村”,也是因为郑玄教弟子演习周礼而得名,“书院村”“书院水库”也均以此而命名。康成书院附近曾生长一种草,隆冬亦青,叶长尺许,平行脉,极富韧性,传说为当年郑玄用此草捆绑书籍,后人雅称为“书带草”,或“康成书带”。另外,在此地还零散生长一种乔木,只是其叶脉网络宛如圆长多变的篆纹,郑玄誉之“篆叶楸”。《三齐记》赞:崂山不其,皆康成讲学之地;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

另一位名人就是曾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他曾遍寻不其山,寻找药材。徐福在琅琊、不其活动了十余年,不其县东部的不其山,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药材资源丰富,足堪为徐福等辈提供便利。东晋著名高僧法显也曾在不其逗留。法显赴天竺(今印度)取经回国时,欲至广州但遭遇风暴,在茫茫大海中漂流了数日,终至海边,“忽见藜藿依然,知是汉地”,经询问才知是“青州长广郡牢(崂)山南岸”,当时的不其城是长广郡的郡治。笃信佛教的长广郡太守李嶷得知法显求佛经回来后,立即将法显接到不其城内,热情接待和安置。法显在不其县逗留其间,讲经说法,并在登陆处创建石佛寺(即今栲栳岛之潮海院,又名石佛庵、白佛寺),后去青州。在一年的时间里,法显主要进行了《佛国记》的书写,详细记录了途中的游历、山川方位、道路里程、沿途见闻和各国风俗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法显的到来,使得佛教在崂山声名大振。

除了徐福外,王仲也东渡,去了朝鲜半岛。王仲是琅琊王氏的后裔,“明天文,好道术”。汉朝诸吕作乱时,齐哀王刘襄谋划发兵,足智多谋的王仲帮助策划起兵讨伐诸吕成功,声名远播。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密谋造反,找王仲商议良策,王仲认为齐哀王是正义之举,刘兴居是大逆不道。为了避祸,王仲带上全家老小偷偷从胶州湾畔的不其港乘船扬帆东去,绕过成山头和芝罘,抵达了朝鲜半岛乐浪郡,在一座山中隐居安家,后裔日后发展成为了颇有影响的“乐浪王氏”家族。王家始终惦念不其家园,八世孙王景终于重返家园,入朝为官,成为治理黄河的功臣。

不其名人中,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童恢。他是东汉人,在担任不其县令期间,理政有方、方正不阿、一境清平,狱中多年没有一个犯人,外地有两万多户移民前来归化。他为民除害,为人津津乐道的“童恢训虎”的故事,还载入了国史。为了纪念他,不其老百姓择不其东南方宝地建造了童公祠(童真宫),立有衣冠冢……

地铁的开通连接了城阳与西海岸新区,同时也将历史与现在联通起来,下一站,我们继续!

新闻推荐

“很愿意在潍坊寻找企业投资”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宋文娟)11月10日至11日,来自上海、济南、青岛等地的8家知名投资机构,到潍坊市奎文...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