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谈错杂弹
◎牛钟顺
《潍坊日报·北海周末》全新改版,新设“文化评谈”栏目。邀我开篇,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来拉杂一点什么,嘈嘈切切一番,权作咚锵咚锵的开场锣鼓。
是谁说过,世界上所有追问,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追问。所以,我们的报纸和报人,不仅是他们,更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文化、是“文化人”的追问者。记得几年前市“两会”期间,电视台邀请我去做关于文化类的访谈。于是,我便以毕生躬耕于高等学府、一个所谓有点文化的人的身份,去“高”谈“阔”论地“追问”了一番所谓文化。
当然,与本人一起追问的自当不乏其人,其中,就有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也许,洛威尔的“追问”,是关于文化本源的追问。而我们的“追问”,则是在茂密的文化森林里,关于一树繁花的追问吧。
记得我的乡党前辈——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在《篱槿堂自序》中写道,章太炎先生曾经喟叹,他从苏州动身去往北京,过了长江就感到荒凉,过了淮河就荒凉更甚,只有从济南向东望去,仿佛还有点文化人的踪影。此见是否偏颇暂且不论,只是就想,这章先生所说文化人踪影所在之处,大概就是我们脚下这块土地呢。而这块土地上,的确有能够流传于后世而让潍坊人引以自豪的诸多历史遗存和“文化名家”。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阔硕的市人民广场上,矗立起一道靓丽风景线,引来众多市民翘首观望并流连忘返。所谓小视角大“视”界,这是潍坊日报社同仁设立的“巨报展”。伫足放眼望去,偌大的空间里,但见一张张放大百倍的报纸,以匠心独运、美轮美奂的魁梧精致,向人们展示了一张别具一格、分外好看的“文化脸”。但见小孩儿奔跑,大人们欢笑;秋阳洒下明丽光辉,熙风轻拂行人脸庞;手挽手的恋人,走过一座又一座,低拱的景观桥。气氛,是如此宁静和祥和,活脱脱一幅现时版的潍上清明上河图。
潍坊从来都是个“文化大市”,素有“渤海明珠”之称。渤海的浪潮,“咣叽咣叽”涌了成千上万甚至数亿年,给这里堆积起了厚重的历史。其厚重程度,自然不是一首诗就能囊括得了的:“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无疑,这是一块多情的土地。因为,优秀的文化滋养了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里的为政者,不仅记住了青州为官的范仲淹、潍县为官的郑板桥等先人的情思情怀,更记住了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于是,一条条暖心举措,一件件凡人善举,一个个鲜活故事,展现出在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中,涌现的开拓者、领跑者和奋斗者形象。譬如,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场所停车场,在工作人员下班后即向百姓敞开,在全国开了先河;所有医疗场所停车位,每天24小时和所有节假日里,无偿提供给百姓使用,在全国发了先声。还有那1029个孩子的妈妈杨守伟,是深明大义潍坊人的真实写照;那将出租车变身救护车司机师傅王树华,是生活在这里勤劳善良人们的一个缩影。以及小书院“大先生”的单美华,“潍坊红人”纪金霞等,一个个平凡身影,如道道“微光”集聚成璀璨光芒;以及“小蓝框”里免费停车,“大白棚”下遮阳避雨,公厕24小时开放,公交一元乘车等,一件件民生实事,让老百姓获得感持续递增。
在2021年金秋时节,在这千古之问“明月几时有”的发源地上,《潍坊日报·北海周末》即以新面示人,精心打造一道新的文化长廊,自是如清风拂面一般。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版块和“文化评谈”专栏,当会以不同凡响的靓丽身姿,合着时代节拍,起舞在历史天空下。一如苏轼之密州明月,熠熠闪动着迷人清辉,在文化长河里,见证这座城市的明生暗长。
新闻推荐
近年来,青州经济开发区小学坚持以美育人,做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学生心中播种美的种子,促...
青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