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木偶和机器人结合竹马戏偶探索文创新路径

济南日报 2021-09-28 11:23 大字

□本报记者陈炜敏

将木偶和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事情却被济南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做到了。她的团队研发的竹马戏偶保留了传统木偶的形象及演出效果,操作人员却只需要两人即可,而且可以实现复制演出。

木偶和机器人结合拓宽演出范围

李秀平从八九岁开始跟随木偶戏班的老艺人学习,初中之前就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木偶的制作到服装、化妆、操作,李秀平都烂熟于心。大学时还和同学排演小型木偶戏,也很受欢迎。虽然没有学习相关专业,但作为一种爱好,多年来李秀平一直没有放下木偶表演。

大学毕业之后,李秀平一年能接到几百场演出的邀约,让她和团队应接不暇。“我

也一直在思考,济南木偶戏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它的独特性在哪里?它的受众又该是谁?”李秀平介绍,很多非遗项目特别是传统戏剧类,面对的受众始终有限。如果一直沿用之前的表演方式,可能市场更小。

李秀平想到了和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开始时觉得很简单,认为机器人技术已经这么发达了,那应用到木偶领域应该也很简单。”

真正实施起来,李秀平才发现,不同应用方向的机器人,其技术也是截然不同。“而且我们要长期演出,不出故障,还要做到造价低。”

“比如眨眼睛这一个动作,我们就反复试验了半年。”李秀平设置了木偶机器人5秒眨一下眼睛。最初的那款机器人,在演出50场后眼睛就会快速抖动,需要维修。木偶头部的材质,从最初的面塑,到硅胶,再到现在的3D打印,性能更稳定,也更逼真。

可复制化让孩子们可以常年看到木偶戏

经过近一年的研发,李秀平的竹马戏偶终于站上了舞台。又经过一年多的可靠性实验,竹马戏偶推向市场。李秀平介绍,竹马戏偶是依托传统非遗项目——济南木偶戏,结合机器人技术研发而成。

总结演出经验,李秀平找到了竹马戏偶的专一定位:做针对3-12岁的亲子剧。“我们开发了一些课本剧,把枯燥的说教变成故事。进校园演出时,发现这种形式受到了孩子、家长乃至学校的欢迎。”李秀平介绍,虽然现在影视剧、手机、网游等新型娱乐休闲方式不断涌现,但儿童剧并没有因此衰落。李秀平调查发现,现在儿童剧市场增长率年均15%以上。但演出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演出方式主要以剧院演出为主,木偶剧这种适合互动交流的表演方式占很小份额。

传统的杖头木偶需要五六名演员来操作,而竹马戏偶只需要两名工作人员控制后台。插入相应的剧目卡后,木偶就能按照程序跟着背景音乐和旁白进行各种表演,完成一部引人入胜的木偶戏。传统木偶演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而竹马戏偶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操作。李秀平团队还开发了移动便携式自动化舞台,十分钟快速搭建,收起后可放在汽车后备箱内。

这样木偶“亲子剧场”就可以进行复制,“项目投资小,成本低,两个人就可以运营这样的一个木偶剧场,无论在景区、商场,还是社区、学校,都可以演出,机动灵活。”可复制化的木偶戏,可以实现让农村甚至深山里的孩子常年看到木偶戏的愿望。

目标是让木偶剧走进千家万户

目前竹马戏偶业务范围涉及亲子木偶剧演出、机器人木偶研发、自动化舞台研发、剧目定制和木偶衍生品开发等。

“我们想做的就是让更广泛的人群更好地认识这门艺术形式。”李秀平介绍,虽然演出是使用竹马戏偶,但结束后的每次互动交流,使用的都是传统木偶。他们会针对运营人员进行分期教学,从最初的木偶机器人操作,到学习传统木偶制作及简单操作,再到化妆、服装等。

从八九岁开始学习,木偶戏已与李秀平相伴20多年。作为一名“85后”传承人,李秀平也经常思考非遗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当下传承。“我觉得首先要做到普及,这是传承的第一步。”

竹马戏偶目前已演出木偶戏几千场,观众逾20万人次。合作机构包括商场、景区、社区、培训机构、地产商、绘本馆、书房、小学、幼儿园等。

“除了济南外,在青州古城也开设了竹马戏偶剧院。最近还有成都、广州的客户来考察,对这一项目也很感兴趣。”李秀平说,她的目标是让木偶剧走进千家万户。

新闻推荐

桃子丰收滞销志愿者解了燃眉之急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晓梅)青州市邵庄镇马马村村民牛福蕊的丈夫去世多年,儿子因病瘫痪在床,家里还有一个...

青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