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刘白羽乡情浓

潍坊晚报 2020-09-27 09:02 大字

著名文史学者、作家、山东大学博导马瑞芳是青州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潍坊文联以“风筝”名义办笔会、出刊物,马瑞芳常予指导,潍坊的文学爱好者受益良多。她陪著名作家刘白羽回青州寻亲,并将其引荐给《风筝都》,刘白羽在此留下了他的墨宝。

刘白羽青州寻根小咸鱼打包带走

1992年秋,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总政文化部原部长刘白羽来青州“寻亲”,此事在文化圈影响不小。我就是借此机会,认识了这位中国当代泰山北斗级散文大师的。

记得刘白羽和夫人汪琪是9月2日从胶东来青州的。此前马瑞芳的先生、山东大学中文系牛运清教授(《刘白羽评传》著者)已给我电话,透露了刘白羽要到青州“寻亲”的消息。我怀着兴奋和好奇的心情,于2日下午驱车从潍坊赶到青州,在青州宾馆北楼见到了刘白羽一行以及从济南回娘家为刘白羽打前站的马瑞芳老师。刘白羽给我第一印象是高大、威武、气度不凡,的确如他跟牛运清所说的:“我不仅身体长得像山东人——彪形大汉,脾气也像山东人——倔强、爽直。”

在晚间的接风宴上,刘白羽一开场就跟青州作陪的官员说:“我的家原来在离青州城18里的李天坞村。这‘李天坞’是音,到底什么地方,还得请你们帮助查清。”接着他又回忆:“我祖父大约在一百多年前一个灾荒年,用独轮车推了我的祖母和大姑母外出逃荒,在北京通县落户,开了一家羊肉铺。我小时候,家乡还常常给送青州特产呢……”紧接着一件小而有趣的花絮,又使宴会的气氛显得热烈而且温馨。宴席上有一盘油炸小咸鱼,每一条长约3厘米,拇指般粗细。刘白羽吃得津津有味,并笑逐颜开地说:“我小时候,家乡送的东西就有这种小鱼,好吃极了!”他问这种小鱼的名称,有人回答:“狗杆子鱼(音)。”但刘白羽认真地推敲起来,他说:“应该是勾,没有金子旁的勾,干燥的干,意思是像勾子一样干燥的鱼。”总之是家乡特产刘白羽就情有独钟,后来把剩下的小咸鱼都带回去了。

我觉得这种味觉的记忆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基因”,或曰“家乡胎记”,有“胎记”在,刘白羽找到家乡应该没问题。然而出乎意料,经青州市史志办的同志查询,市域并无“李天坞”这个村庄。但刘白羽认定会有,不容置疑,对这一结果他自然有些失望,因为正像此前他给牛运清、马瑞芳的信中所说:“这恐怕是我一生中最后的寻根之行了。我长期生长在外,但我灵魂中总有一缕乡情,这是难以割舍的。”

刘白羽坚信他的根就在青州。据马瑞芳说,在青州期间她陪刘白羽漫步至当年的松林书院、现在的青州一中,被一群崇拜他的学生包围起来。刘白羽很动情地朝学生们大喊:“我就是青州人!”离青之前,他又对送行的人说:“等确定了家乡问题,一定请我二哥,还有在国外的两个女儿,一块还乡寻亲!”

返故里豪气抒怀送祝福“心比天高”

1992年9月3日,我有幸陪刘白羽在青州游览了一天。在范公亭公园内,范公井亭和河畔的李清照旧居是著名景点,必看无疑。在参观范公井亭之北那通冯玉祥题字碑时,马瑞芳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它勾起了一段往事:当年这石碑曾被日本侵略者砸断,解放后是她的父亲令工匠给拼接完好的。这石碑连同整座范公井院,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也格外能触动诗人的心弦。后来刘白羽写了一首《返故里抒怀》:

风雨九州拜古城,

百年难望故乡情。

元戎笳韵飞苍野,

居士黄花送晚晴。

五里荷香千日醉,

一天岚影万山青。

峥嵘放眼从今看,

大浪雄滔万里程。

马瑞芳是古代文学大学者,她对刘白羽又特别熟悉,所以对刘白羽此诗做了精准的诠释。她认为“元戎”指的是范仲淹,“笳韵”指的是范仲淹的《渔家傲》,“居士”无疑就是“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了。马瑞芳对《返故里抒怀》的讲解,连同她记述刘白羽“寻亲之旅”的散文《白羽还乡》,后来被“附录”到了《刘白羽文集》之中。

3日傍晚,我从青州返回潍坊,向领导汇报之后,邀请刘白羽和马瑞芳来潍坊看看。翌日上午,刘白羽坐青州市委的车过来,先到第一招待所下榻小坐,尔后到十笏园和风筝博物馆参观。依稀记得观览结束,回到第一招待所之后,刘白羽还视察了我们文联的办公场所,并且欣然留言。应我所请,刘白羽为《风筝都》杂志题书“心比天高”四个大字,其下又书一行小字:“人把风筝放上天空,也就把自己的心灵升华于太空之上了。”我觉得刘白羽的题词既富诗意,又含哲理,当然用到他身上也是最恰当不过的——事实上他就是一位“心比天高”的作家、诗人。

“当代易安”念乡情美文屡发《风筝都》

马瑞芳毕业于山东大学,她治学扎实,腹笥充盈,于蒲松龄研究领域独步天下,在“百家讲坛”等平台讲“聊斋”“红楼”使她名噪海宇,学界朋友对她则有“当代易安”(李清照)之称。然而最使我叹羡的,却不是她的学术研究,而是文学创作,譬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出的描写山大名教授冯沅君、肖涤非等的“文人系列”以及后来获全国大奖的《煎饼花》《蓝眼睛黑眼睛》等。

马瑞芳与我在文学方面的联系,如单冲“风筝”这个角度,主要是1987年她在风筝会期间主持“同心笔会”以及为《风筝都》杂志多次寄赐稿件。1992年第1期,我们发表了她的《哈吉廊下打秋风》,这是记述她与陈荒煤等文学大家在新疆维吾尔地区游历的美文,文笔雅致而灵动,描写吃羊腿吃馓子的情景也十分有趣,然而不经意间冒出的一句“真应了青州那句肚子饱了眼饥困的俗语”,令我忍俊不禁,毕竟是青州姑娘,家乡话说来就来啊!

马瑞芳在《风筝都》1992年第4期发表的《老外神侃》,写她与美国博士探讨《聊斋志异》、与日本留学生议论《红楼梦》的有趣故事,文中仍然氤氲着雅而通俗、庄而诙谐的文气,让我们依旧看得出她的“马氏风格”。可是后来我再向她约稿,她寄来的不是散文而是小说了。第一篇是《望乡台文学大奖秘录》,这题目一看就有些荒诞。其内容是写古人鬼魂的一次文学比赛,单就表达方式来看,说不上是历史小说抑或讽刺、魔幻之类,然而明眼人可以看出,这分明是作者对社会现实有感而发,因此应归于写实小说一类。

再后来,马瑞芳寄来了她的长篇小说新作《天眼》的第一、二两章。按照她的意思,我们以《爱情的穿堂风》为题,分两次在《风筝都》1995年第4和第5期上发表。正像一些著名文学批评家说的那样,马瑞芳写知识分子那真是高手,因为她太熟悉他们了,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她是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的女作家,能与之颉颃者大概只有霍达,所以我真的是以她为荣的。

新闻推荐

第七次人口普查宣传月启动

本报讯9月22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专班、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统...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