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氤氲,润泽生命底色

潍坊日报 2020-09-17 08:35 大字

□本报记者刘杰

和谐友好、立字立人,建于1996年的潍坊日向友好学校,因纪念潍坊市与日本日向市缔结友好城市10周年而命名。学校以培养“有中华根基、民族灵魂、国际意识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写字、吟诵、研学,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教育发展根基,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等称号。

书香情长,固本、铸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着日向友好学校学生茁壮成长,点亮了他们的未来。

环境育人润无声

最是书香能致远。

走进日向友好学校校园,一本雕塑书镂空而立,镂空处呈“门”形,寓意打开智慧之门,老师和学生或站或坐,在知识的世界里自由地学习成长。

“这是我们的中央雕塑,雕塑下方的水池名为洗砚池,因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书法育人。‘诚信、守正、笃学、力行’是我们的校训,就刻在洗砚池下面的大理石上。”校长王鹏飞解释,这意味着每一次临池洗砚,都能带给大家思想的启迪:人生要接受品格的砥砺、心灵的洗礼。

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学校依托书法等传统文化,打通学科间的壁垒,运用项目式研究的教学理念,融合多学科的资源,在学生探究概念的过程中建构高阶思维,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书法、诗文、戏剧等涵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党建办主任张洁介绍。

汉字砌墙,书法为壁。该校坚持以文化人,建设了精致的“一塑两苑、两廊两厅”,让有形无声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润泽师生。

“教学楼两侧的‘文启’和‘思齐’长廊,是孩子们课间休息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了解华夏五千年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领略汉字之美。”王鹏飞说,从甲骨文到小篆到隶书再到后来的楷书,每个汉字都有其深刻内涵和丰厚意义。

书画同源,见贤思齐。漫步“思齐”长廊,欣赏着名家的经典碑帖、花鸟山水画和琳琅满目的师生作品,宛如步入了艺术殿堂。

翰墨书香寻雅趣,日向友好学校的国学教室古意盎然,集数字化与国学文化于一体,恍惚间仿佛进入了孔子讲学时代,唤醒大家对传承中华文化的心理共鸣。

这间教室里摆放着学校研发的一本本书法校本教材,勾勒出书法育人这一办学特色逐渐成熟的历程:从第一阶段写字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到写字课程的开发,再到书法主题融合课程的研究,步步攀高,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书法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促成了“习文养志”项目的研究,提升了书法育人的张力。

一笔一画中融入情怀与追求,该校用浓郁的书香氛围净化校园,美化校园,使每一位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受到文明的洗礼、文化的熏陶,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夯实根基。

诗书雅韵蓄情怀

习得百家文,涵养胸中志。

建校伊始,友好学校领导班子就将“写字教学”作为发展特色,历经20余载矢志不移。

从单纯的练字时代、兴趣时代逐渐向文化时代、审美时代、书道时代发展,友好学校使书法教育渐变为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的桥梁、立德树人的载体、对外交流的媒介。

“我们根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学校书法研究实际,确定了学校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内容,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为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学生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王鹏飞说。

在书法中铸品性、悟哲理,全体教师身体力行:十几年如一日,他们每周坚持一张毛笔字、一张钢笔字、一黑板粉笔字;定期学习书法理论,研究书法史、名家字帖和书写规律;开展“书法与人生”论坛、书法知识竞答、书法学习沙龙等活动……

“学校把仪表美、语言美、写字美这‘三美’作为师表形象的重要标志。”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姚忠霞告诉记者,学校所有老师都能写一手规范、美观的“三笔字”,其中,朱兵老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有20余名老师是潍坊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赋以生机。长期的书法修习让学生雅而不俗、大气自然,“每天都有一种悠然心会的感觉。”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

“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写字能力强,在日常书写中能做到‘动笔就不苟,逢写必规范’。目前,具有书法特长的学生占比18%,近2000人次的学生书法作品在国家级书法大赛中获奖。”姚忠霞言语间充满自豪。

品书法,悟经典,浅吟低唱韵味长。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每天,教学楼里会定时传出悠扬的晨诵声。

从阅读经典开始,打开生命的画卷,饱满人生厚度。

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学校在鉴别中提炼出符合新时代教学要求的传统文化,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原则,研发了贯穿小学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开展吟诵的课堂教学活动,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三年级五班语文老师郞咸梅以教古诗词《望天门山》为例,师生首先共同标注平仄与入声,然后学生根据“平声读长仄声短,读准声调音不转。入声急促急收藏,韵字拖音音绵长”的规律,在抑扬顿挫中感悟诗词意境,获得深入的文学体验。

晨诵课学,午练暮省,吟诵让诗情画意融入学生的生活。“诗歌和生命体验都被吟诵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即使远隔千年,只要这个吟诵的调子还在,就割不断我们和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王鹏飞相信。

知行合一砺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让学生们待在课堂上。友好学校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知行合一。

“只要去实践,就会有成长和收获。”王鹏飞拿五年级学生杨家埠研学实践加以论证。

学校先期经过社会调研、家长问卷调查、学情分析等多方面考量,确定研学目的地杨家埠,体验非遗魅力。在杨家埠,学生们先后参观了风筝博物馆、木版年画博物馆、木版年画作坊,并亲手绘制风筝,放飞自己绘制的风筝。研学结束后,学校开展了我是小小讲解员、研学知识竞赛、评选优秀研学手册等系列活动。

“这次研学让平日见惯现代文明产物的学生看到了不一样的神奇,激发了他们骨子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王鹏飞如是总结。

加强研学与传统文化的贴合度,学校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年龄特征确立研学大主题,年级、班级在大主题下设计系列小主题,如青州驼山的石刻、杨家埠的年画、高密的剪纸等等,都成为学生们小课题研究的对象。

比如,五年级四班的陈昊然等6位同学组成了“潍坊风筝探源”研究小组,以了解潍坊风筝历史、学习风筝扎制、感受风筝文化为目标,通过研学,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点赞,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陈昊然下定决心。

在观察与探究中触摸形体,体味穿越时空的精气神,实践砥砺成长,“坊”间蕴含华彩,友好学校将相近课程融合成“坊”,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根基坊”主题课程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刺绣与绒绣》《剪纸》《面塑》,“墨香阁”主题课程坊包含书法技能类和书法实践类子课程,“巧手慧心坊”则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讲授、技艺传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戏剧坊”通过组织各种游戏,让学生在动体、动手、动口中充分感受语言的趣味……

挖掘传统文化精神,辨析历史真相,汲取传统文化审美,让研有所得,学有所获,潍坊日向友好学校一直在努力着。

新闻推荐

积极创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潍坊:塑造夜间经济品牌

夜晚的潍坊泰华城中兴商业街文旅产业和夜间经济是推动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近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