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缥缈知何处 寻访赣榆方志上的栏头山、阿夜山和丫髻山(中)
张所昆 陈占忠
(接上期)
笔者判断栏头山为海中岛礁,从沿海民俗语言里似乎也可得到验证。诸位可能有所不知,早前海边居民习惯于将近海岛礁称作“栏”,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几十年前岚山沿海存在的“栏”,要比现今多得多,据调查了解,1950年代建设岚山头港、1970年代建设岚山新港,都曾将一些岛礁埋压在港口设施中了。一些老人回忆说,修建岚山头老码头时,有栏头比码头面还高呢,不得不錾平。“栏”即“岛礁”,光绪《日照县志》“海口”章节也给出了佐证:“……石阻舟处,曰石臼栏。迤东北胡家栏、桃花栏,皆行舟所必避……黄石栏也。”
明乎“栏”,栏头”便不难理解,意即岛礁在海面上露出的头。顺次咬文嚼字,“栏头山”应是高立的栏头,亦即非常大的岛礁。可是,岚山海边虽多有岛礁,但都太矮太小,似乎又不能称为“山”。
另外,笔者还持有以下见解或发现,不妨也说与大家一听:
其一,康熙《赣榆县志》对“栏头丹灶”注释中有句“直欲排琅琊,吞莒照”,明徐可久《栏头山》诗中有句“纪鄣(古城,传说在安东卫一带)田桑凭拥护,郁州(海州云台山古称郁州)风气借胚胎”,将此二处文字联系在一起,便会反映出栏头山处在江苏与山东两省海边分界线上。
其二,倪长犀诗中有句“云根不到地,岚势已横天”,表达的意思是:栏头之上,岚气冲天。
笔者早就存有猜测,岚山头得名很可能与“栏”有关,上述诗句或可算作“栏”字向“岚”字演化的一个印证。
若论用作地名,显而易见,“栏”字是不及“岚”字涵义美妙。
其三,笔者另外发现,《江苏省通志稿·都水志》“大海”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江苏)东北岸起赣榆县境之荻水口。其东曰‘山岚头’,即栏头山。水深可泊大轮……”。这段话将栏头山在海中的大概位置,直接告诉了我们。
五幅古地图上,栏头山都在海中
以上分析推测栏头山为海中岛礁,可谓有理有据,绝非笔者在信口开河。然而,将栏头称作山,总让人感觉是在夸大其词和主观臆断。栏头山真是岛礁吗?果真如是的话,那么,可以估计阿夜山与丫髻山也为岛礁,可它们又藏在哪里呢?光绪《日照县志》给阿掖山贴上“常(昼)昏如夜”的标签,试问当地山民,谁人有过这样的感受?分明就是个谎言嘛……一个个的疑问结成了谜团,扑朔迷离,让笔者不禁陷于沉思:并不悠长的岚山头人文历史里,莫非还隐匿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须要后人下大气力勇于去探索和发现?
出于对地方文史的痴迷,2018年以来,笔者二人紧密合作,以探秘三山何指为己任,每每置身岚山头的海岸山川进行实地考察,并专赴赣榆、连云港和上海等地开展调研,搜集掌握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取得了重要突破。栏头山是不是岛礁,请看五幅从省外得来的古地图是怎么作答的———
其一,《明朝日照海防图》(图名为笔者所起)。该图是笔者在上海图书馆一古籍善本上发现的,书名《万里海防图论》,为明朝布衣军事家、昆山人郑若曾所撰,图上岚山头海域中,有一个标注为“欄頭(栏头)”的很大图形,笔者分析认为,它不是指一处岛礁,有可能指的是岛礁群。另外提请大家注意,该图海岸还标有“蘭(兰)头山烽堠”。
其二,《海汛图》。在这幅地图上,海中绘有“栏头山”岛礁,岸边标有“栏头山烽堠”等。笔者已记不太清此图源自哪本史书,但能判断出:它与上面的《明朝日照海防图》,应该属于同一时代。
其三,《嘉庆<赣榆县志>“县境图”》。该图右侧绘有一大一小两个岛礁,大者标为“秦山”,小者标为“栏头等山”。切莫忽视当中的“等”字,本文后面将会述及此事。
其四,《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赣榆县疆境图”》。该图的左下角“荻水”入海口,绘有一个岛礁,明确标注为“栏头山”。
其五,《<江苏省通志稿>“赣榆县图”》。该图的右上部“山东日照县界”处有一个岛礁,同样也标注为“栏头山”。
此五幅地图均涉及安东卫与岚山头,但在日照却又从未见到过,因而其作用与价值不可估量。笔者私下曾将五图发给日照市文史圈子的一些好友欣赏,对于图上栏头山不在陆地,众人皆感惊奇,甚至于不敢相信,或者不愿相信。
凭借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五幅地图作证,栏头山确实为海中岛礁,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无可争辩的。栏头山既为略高于海平面的岛礁,与其“并峙”的阿夜山,自当不会是高大的阿掖山了。《岚山区志》上还转引了《赣榆县志》多首描写阿夜山和丫髻山诗词,若是用心品读也不难推断,弥漫着海雾的阿夜山,澎湃着潮声的丫髻山,它们与栏头山一样同处海水中,因而也可视为岛礁。
始有所悟:此三山非彼三山
最近,笔者偶然得阅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青州府志·安东卫图》。这幅古地图上,赫然刻印着“阿夜山”“澜头山”和“鸭高山”!不用多说,图上的阿夜山应该就是阿掖山,澜头山想必对应着栏头山,鸭高山可能是丫口山的变音。
读图后,有两件事令笔者惊诧万分:一是“阿夜山”名字在明朝就出现了;二是图上的三山不在海中而在陆地,这与前面所得三山“可视为岛礁”之结论大相径庭,真是奇了怪了!
这么一幅极为重要的山东省内古地图,笔者早前竟然没有看到。端详着地图,怀揣着困惑,笔者陷于苦苦思索之中……恍然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笔者惊喜地觉察到,这张地图向世人透露了一个异常关键的信息:图上的阿夜山等三山,在明代就由山东青州府安东卫管辖,与江苏赣榆县并无瓜葛!这也正与《方舆纪要》中对赣榆县、日照县以及安东卫辖地的描述相一致。令笔者纳闷的是,如此紧要的安东卫古地图,居然一直被日照史界所忽视,以致于误会不断。比如说,阿掖山在此图上早已被叫成“阿夜山”,光绪《日照县志》却还拿后来《方舆纪要》上的“阿夜山”来为阿掖山释名;《岚山区志》所谓“明代岚山属赣榆县”,更不知从何说起;有不少文史工作者或爱好者,至今还在猜想当今陆地上的岚山、阿掖山和丫口山等,是在清朝某个时候从赣榆划归日照的呢。
无独有偶,另有一幅《安东卫境图》,它也同样明确告诉我们:历史上阿掖山与岚山(图上标注了此二山)就在安东卫境内,与赣榆县不存在关系。用心琢磨图左下方“江南(古省名,康熙六年分为江苏、安徽二省)赣榆县界”六字,便可明白一切。需要说明的是,此图上的“岚山”,在一些史志上还被写为“栏头山”或“澜头山”“兰头山”等。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惠新安会见本报讯(记者邵光耀)5月13日至14日,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栗建昌一行来潍坊市考察经济社会发...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