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银票里乡土人情

章丘晨报 2020-04-16 08:07 大字

○高广岳

2018年,普集街道池子头村在编修《高氏新家谱》及《厚德普集》征集史料时,现居淄博市博山区的齐静老师提供了一件上世纪二十年代池子头庄恵济银号的老银票实物。后经多方查询资料,询访村中耄耋老者,加上齐静老师的描述,银票信息抽丝剥茧般展现在眼前。

银票,又称钱票或钱帖,是旧时钱庄或银号凭借雄厚财力和优良信誉发行的具有流通和支付功能的凭据,类似于现在使用的借记银行卡,银号认票不认人,见票兑付法定货币。因旧时铜钱或铜元重量大,不便携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银号和钱庄很是盛行。大者为商号间、商号和工坊间、小者为民众之间的流通起到桥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邮汇业务的发达,银票这项业务也急剧萎缩,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齐静原名高肇香,原籍池子头村,曾任博山区政协委员。齐静这件银票是由其外祖父齐先生(今官庄街道养军店村人)持有并有序传承至今的。齐先生上世纪初经保人介绍、掌柜面试考察等一系列程序,到当时有“旱码头”之称的“天下第一村”周村绸布机房当学徒(当时池子头庄及附近村庄也有很多人在周村当机工)。因齐先生有经营才能又精明强干,被东家看中,于是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了齐先生,同时把机房的购销等业务交由他打理。当时周村众多机房的蚕丝和棉纱多从济南、章丘等地进货(现龙山街道权庄村因盛产棉纺品而称小周村),而产品绸布亦需通过济南周转贩运至各地,这其中资金的流量是巨大的,安全性更是不容马虎;同时众多周村机房中章丘工人的薪资发放等因素,促使周村方面需在章丘选择一家银号或钱庄做代理。齐先生经多方考察,选中了章邱(曾用地名)池子头庄惠济银号做为周村与济南之间的中转代理银号。

选中惠济银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池子头庄高氏仗义忠厚,有好汉护三庄之誉,同时齐先生兼具乡邻之谊。第二,适逢池子头庄有庄人在县里警察所做巡长,有权势背景。章丘与周村之间两条陆路咽喉的哑妇口(普邹山口)、白马关(普集西小鸠山下)的截匪心有余惮,不敢妄动,资金货物有保障。第三,有交通便捷性。当时胶济铁路主营货运,即使是1914年6月开通的青岛济南特别快车也只是在每周二、日往返一列,遇到重大商机难免贻误,而池子头正处于济周中间接点上,官道穿庄而过,交通甚是方便,做为中转银号特别适合。另外池子头庄四邻八庄在周村做机工的家人从本地兑付银钱也特别方便。第四,当时银号有关系在济南西门的中国银行济南分行任职,资金流转、拆借、汇兑有诸多方便之处。

当时的章邱县池子头庄惠济银号由庄中街进修堂的开明绅士高佩文开办。银号在济南西门大街有分号,银号的停办应在1928年(民国17年)前后,时值历城匪徒张鸣九祸害章邱是直接原因。同时周村绸布机房受洋布倾销影响,机房生意日渐式微,兼有邮汇业务发达的大背景,银号也就关门歇业了。关于银号的更多资料因解放后的政治运动及家庭成份论等因素,庄人忌讳莫深,一些细节末枝事,没能够得到很好流传。齐静的母亲生于1921年,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由惠济银号的掌柜做媒由养军店嫁到池子头庄。这张空白银票上世纪八十年代传至齐静手中。银票至今已近百年历史,见证了几辈人的荣辱兴衰。

这件空白实物银票长14cm,宽7cm,左上角残缺。正面套色印刷,背面墨色印刷。银票正面暗黄色底纹,海水边纹,四角为海水团纹,寓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票面顶格印“章邱池子头庄”字样,下为横书“恵济银号”字样,中为篆书“惠济银号”中空文字做防伪底纹,底纹上墨字印有“凭票发丸铜元叁吊文”(文中“丸”为通假字,同完同现)。再下为两朵忍冬缠纹,底嵌入式白底美术字“叁”。图案下为市值铜元枚数“计铜元壹百四十七枚”,此计算值符合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兑换方式,即:以银元做为硬通货(袁大头),每银一元,合铜元九吊,每吊换铜元49枚,三吊即为铜元147枚。当时一个挑夫挑40公斤货物,从池子头庄到周村约40多公里,一天到达,脚费为1元,9吊钱,441枚铜元,合三张三吊文银票,可见银票极大地方便了客商脚夫走卒。正面下部边纹外是银票承印商家:济南西门中国银行。票面正面右侧竖印“字第号。认票不认人,灯下不付钱”的约定字样。左侧对称印有“民国年月日票”字样。从票面印刷的精细、防伪样式、油墨成色能看岀印刷质量很高。该银票没有填写票号、签发年月日及银号名章戳记,说明该银票没有参与到流通环节,但在当时考虑资金安全背景下,空白银票很难流入社会,这也成为一个让人猜不透的谜。

惠济银号的主人采用了银号名称做背面的传统作法,同时采用了大幅风景水墨画做背面主图,正是这一独特的作法让我们看到了百年前清道光《济南府志》《章邱县志》及清末《章邱乡土志》中记载的会英泉、青龙桥(甘泉桥、马鞍桥)、芙蓉沟等风景名胜的重现。图中的风景位于池子头庄东三里的芙蓉沟,是池子头庄八景“古柏碣石会英泉,青龙桥边垂柳树”的描绘。青龙桥,在会英泉北,是跨芙蓉沟的单孔拱形石桥,因形如马鞍,被乡民称做“马鞍子桥”,明清时为济南通青州等地的官道桥梁,清光绪《章邱乡土志》记为甘泉桥(亦称青龙桥)。

1959年新济青路修建,桥被拆毁,旧桥址在现S102公路下。图中的关帝庙坐落在古官道边会英泉池西边的高台上,古道是东去青州南去博山莱芜、西去济南府、北去章邱县城西关的必经之地。庙台阶下有名泉会英泉,泉水洁净可供行人饮用。古柏树在关帝庙西南方向,约700年树龄,树径1.5米,高六七米(约二丈),三个成年人搂抱不过来,树冠直径有十五六米的样子。古柏的枝干如苍龙起伏,旁逸斜出。最奇特的是古柏没有主根深入土中,是由盘根错节的裸露于地面的巨大侧根来汲取营养供古柏生长,裸露的树根上部被磨得油光发亮,但依然阻挡不住古柏旺盛的生命力。古柏枝叶浓绿,柏荫如浮云,被附近四邻八村誉为“神树”。古柏亭亭如盖,遮阴避雨,是旅途小憩歇脚的好地方。因此贩夫走卒、达官贵人、落魄才子,至此都要落脚歇息一会,喝一碗会英泉水或热茶再启程。清朝志怪小说文学家蒲松龄从王村西铺毕家去往济南进行乡试也多走此路,其《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情节也许就是在这绿盖如荫的古柏下听到的。当时,关帝庙前博山产的粗瓷大碗有几十摞,均是贩碗的客商饮水小憩后留下,用以方便其他客商或行人的,也是向关帝表现自己的好义之举。这样优美的原生态景致保持到1955年戛然而止,庙毁树伐。据村中老人回忆:神树被伐时,锯缝处涌出殷红的汁液,似血,并发出呻吟声,让伐树的村民惊恐万分,唯恐遭受报应。古柏的残根,让一户村民用做了烧饭木柴,足足烧了一年。

这张当时的空白章邱池子头庄惠济银号三吊文银票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也许很普通,但百年后的现在,却透露出具大的信息量,百年的乡土人情事故也尽现其中。

新闻推荐

潍坊人游潍坊首发团出发

□记者张蓓报道本报潍坊讯近日,“春暖花开·畅游潍坊”潍坊人游潍坊首发团启动,60位游客坐上三辆旅行社大巴车前往青州...

青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