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享年及祭拜历史考证(五)
张凯飞
国家“太公崇拜”传统的形成
《礼记·祭法》曰:“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由此“古人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生前有不朽事业,身后享不朽报施,此庙祀所由来也。”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人们出于报功德心理所祭祀信奉的大多是“有功德于民者”,祭祀的是对当地民众有所贡献的人物,所以祠庙与普通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姜太公正式登堂入庙,由朝廷和官府正式进行祭礼是在唐朝。
唐太宗即位后(公元627年),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像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太公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唐中宗在长安、洛阳两京设立太公庙,首在国都开庙祭祀。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太公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开元二十七年(739)追谥姜太公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的“武圣人”。天宝六载(747)正月,朝廷又下诏,诸州乡贡武举人上省遴选,要首先拜谒太公庙。此举如同规定贡举人由科举必拜文庙先圣孔子一般,从国家层面引导并确定武举人为代表的武人崇拜的归宿。由此,唐帝国以太公和武庙打造的军事崇拜中心地位正式形成。
五代时期,后梁废武庙从祀之祭,后唐自以恢复唐统,复武庙之礼。入宋以后,宋沿唐制举行奉祀,宋太祖诏修武成王庙,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加谥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并“仍于青州建祠庙”以祭享。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为抵御北冠南扰,令武将必读《太公兵法》。元朝入主中原,一仍唐宋制度,立武成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张良、管仲、乐毅等10人从祀,每年春秋仲月大祭。姜太公作为国家崇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祠庙从京都遍及各州府。
太公崇拜作为由朝廷和官府举行祭礼的国家崇拜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洪武二十年。《明史》载:“初太公望有武成王庙,尝遣官致祭如释奠仪。”可见武成王祭祀仍是明初军政方面重要的一项制度,与孔子一样享受着特殊的礼遇。洪武二十年(1387),天下基本统一,朱元璋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但他没有摆脱兔死狗烹的魔咒,不仅开始削除开国功臣实权,而且设计弑杀骁勇善战的开国将领,扫除他内心认为有威胁的一切障碍,重提“偃武修文”。当时由于唐宋都有武学,元朝却无,这时礼部便提出了效仿唐宋,重建武学,选拔武科人才的主张,但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朱元璋“偃武修文”的旨意,触怒了朱元璋。
《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七月”载:礼部奏请如前代故事,立武学,用武举,仍祀太公,建昭烈武成王庙。上曰:太公,周之臣,封诸侯。若以王祀之,则与周天子并矣。加之非号,必不享也。至于建武学、用武举,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之上,古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即以太公之鹰扬而授丹书,仲山甫之赋政而式古训,召虎之经营而陈文德,岂比于后世武学,专讲韬略,不事经训,专习干戈,不闲俎豆,拘于一艺之偏之陋哉?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庙学,甚无谓也。太公之祀,止宜从祀帝王庙。遂命去王号,罢其旧庙。
新闻推荐
□记者郑颖雪杨国胜通讯员王红霞报道本报青州讯11月20日上午11:30,青州市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手续办理人员刘宁...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