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技艺熠熠生辉
组图为在青州古街,赵连聚在进行满族八角鼓演出。
□本报记者刘晓杰文/图
“这八角鼓往手里一拿,正宗京味的感觉就出来了。唱得很投入,再来一首。”“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这么地道的八角鼓表演了,今天来青州古街,真的是不虚此行。”近日,记者走进青州古街,非遗展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尤其是满洲八角鼓的表演现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解职入深山,引云峰受享清闲,闷来时抚琴饮酒,山山岩以前忽见那……”今年68岁的赵连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八角鼓传承人,也是青州满族八角鼓第七代传承人。他身穿贝勒服,头戴贝勒帽,手里拿着一个用蟒皮制作的八角鼓,边弹击鼓面边演唱,一曲《风雨归舟》唱罢,声情并茂,独具神韵。
“‘八角鼓’是满族的传统说唱艺术,因伴奏乐器有八只角而得名。最初八角鼓是满清军营中的‘军歌’,盛行于满清贵族中,后来渐渐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八角鼓鼓面蒙蟒皮,八角象征满族的八旗,角与角之间嵌2片小钹,象征八旗16佐。鼓外下垂两股穗子,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赵连聚拿着手上的八角鼓向记者介绍。他说:“这个八角鼓已跟随我多年,全部是手工制作的,现在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八角鼓了。”
八角鼓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多为一弹一唱,也可数人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演出人数多时,可增加四胡、月琴、扬琴、琵琶等。击节乐器以八角鼓为主,有时也加入小钹、玉子、碟子等。“我现在招了几个徒弟,他们都非常喜欢满族八角鼓,而且愿意把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赵连聚笑着对记者说,青州满族八角鼓保留了京口,音乐上也基本保留了原始曲调。在赵连聚的指导下,青州市成立了满族八角鼓艺术团。
清朝初期满族八角鼓传入青州。“满族八角鼓传到青州已有300多年,到我是第七代了。”赵连聚骄傲地说。“1673年(康熙十二年),北京满八旗进驻青州,骑兵及随军家属有1万多人,浩浩荡荡地从北京进驻青州北城,进驻青州后仍属北京直接领导。由于同京都往来繁频,八角鼓便传入青州北城,成为八旗兵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久演不衰。每逢新官上任、出师凯旋、喜庆节日,北城便有八角鼓演唱活动。唱得好的,都统府或所属旗佐会给予奖励。”一曲演奏完,赵连聚向现场的游客介绍起了满族八角鼓的历史。
赵连聚是清朝镶黄旗的后人,从小就喜欢听母亲和舅舅唱八角鼓,跟着打节拍。后来,赵连聚参军到了部队的文工团,开始学习舞蹈、话剧、曲艺。退伍后,被安排在益都县文化馆工作。他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家庭上,八角鼓被搁置下来。退休以后,赵连聚又重新拾起八角鼓,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带着他的徒弟在这里进行非遗展演,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正宗的京腔。
为了让青州满族八角鼓技艺传承下去,赵连聚长期免费传授八角鼓知识和唱腔,感兴趣的年轻人可随时跟他学习。“满族八角鼓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结晶,为了让它传承下去,我经常组织演出,也开设非遗进校园,到学校里给孩子们上课。”赵连聚说,这几年他曾多次到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讲课,讲解八角鼓的构造、唱腔。同时,还在青州非遗传习所教中小学生唱八角鼓,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青州满族八角鼓文化。
“云水悠悠晚风凉,日没山头刷啦啦,乱飘红叶冷飕飕,吹得水面芦花乱点头……”说着,赵连聚又为在场的游客唱起了《云水悠悠》,优美的旋律在古街上空飘荡……
新闻推荐
一周内,两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逝世。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区棠亮同志,于2019年11月30日因病医治...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