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族故事铺展风云激荡的百年气象

济南日报 2019-09-19 11:15 大字

马瑞芳

□本报记者 赵晓林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新书,是能让阅读者落泪的书,是透过小家映射大变革的呕心沥血时代之作。这部著作就是青岛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著名学者、作家马瑞芳的著作——《煎饼花》。

马瑞芳是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红学会学术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学术专著约40种。作品曾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散文一等奖、全国纪实散文奖、全国女性文学创作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在喜马拉雅平台主讲《马瑞芳品读〈红楼梦〉》《马瑞芳讲〈聊斋志异〉》,深受观众和读者喜爱。

8月25日,马瑞芳携此书来到山东书城,亮相“中外经典文学讲坛”。在讲台上,马瑞芳满含深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生动、有趣、感人的解读,与现场读者们一起回顾了她的书香家庭的百年悲欢离合。在马瑞芳的家族故事中,读者品出了书香人家的趣味日常,品出了几代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选择,更品出了历史滚滚车轮中仁人志士的家园情、家国情。马瑞芳说,她写这本书时又笑又哭,想起陆陆续续走了的亲人,他们留下来的是大爱无疆,是无怨无悔。

本书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马瑞芳说,她是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刘海栖的提议下,去年开始写《煎饼花》的,用了一个月时间写完。作品选取了一个中国北方家庭的百年变迁为切入口,透过这个家庭几代人迥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大手笔地铺展了风云激荡的百年气象,折射出新中国诞生前后的波诡云谲和艰难困苦,家国情、家园情、亲情友情世情……字里行间浸透了丰厚的人生智慧和大爱无疆的情感选择,感人至深。本书通过对百年民生状况的细致描摹与生动对比,唱响了新中国朝气蓬勃的时代旋律,歌颂了永不过时的奋斗精神,充满了撞击灵魂的艺术力量。

这本书为什么叫“煎饼花”?是因为煎饼在作品中出现多次,见证了马瑞芳的母亲从一位千金小姐到任劳任怨的持家女人的重要转变,煎饼也“卷裹”着马家人的风云人生。马瑞芳写道:“小时候不想吃煎饼,长大后,总想拉住年迈或病重的亲人不让走,哪怕留在人间不过是一起吃煎饼。不要忘了吃煎饼花的年代,更不要忘了连煎饼花也吃不上的年代吧。”

在家族的诸多人物中,马瑞芳说有很多值得写的人,但最想写的是她的父亲马楚珍。马楚珍是青州名医,解放前无偿给穷苦百姓看病,支援地下党工作,1946年参加革命后任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当过全国人大代表。

马瑞芳在讲座时说,她的父亲结交抗日英雄这个事,让他们家成为特务的眼中钉、肉中刺,甚至扬言抓住“马胡子全家”后要开刀问斩。很多人想不到,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在家里推崇的却是“男女平等,女略高于男”的风气。有一盘好吃的,父亲都是先端给母亲吃。这样也使马瑞芳能在一个较为文明、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获得新知识,并为今后取得的成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马瑞芳还讲述了她小时候学习的一些事情。她说,她母亲的嫁妆书箱里有很多好书,《唐诗三百首》《今古奇观》《红楼梦》《聊斋志异》……她在娘家时,就是每天阅读这些书,给她今后做学问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娘不止是给了我们生命,我觉得她对我们七兄妹的影响非常大,其中除了她一脑门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传统理念,还能容纳新鲜事物。她把子女都送进了大学。我娘辨事明理,凡事一点就通,懂得自嘲,懂得反思。在她那个时代,这样的妇女是非常难得的。”马瑞芳对小时候的经历和她母亲的养育及教诲怀有深深的感情。

新闻推荐

欠人钱后不露面了 一听要被拘留,老赖马上还钱

本报9月16日讯(记者张焜通讯员安兆宝)家住青州的闵某奎不履行仲裁委作出的裁决,被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在查控闵某奎...

青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