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迎秋”礼俗的演变 □赵柒斤

西安晚报 2019-08-04 04:58 大字

古人非常看重“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季伊始,官方会举办仪式去恭迎,民间则通过各种时尚节目助推,使得整个迎接活动显得既庄重又诙谐。即便是迎接有“肃杀”之象的“立秋”,也不例外。

“立秋”源于何时,史无记载,暂时无法定论。不过,我国最早的文字资料甲骨卜辞中已有“秋”字,《殷虚书契后编》中有一片卜辞说“今秋我入商”。史学家由此推断,“立秋”早在甲骨文时代(殷商)之前就已确立。

先秦时期,在立秋前三天,大史察告天子:“某日立秋,盛德在金。”《礼记·月令》云:“天子乃齐。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赏军帅武人于朝。”意思说,天子被提醒后开始斋戒,准备迎秋。立秋当天,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在西郊设坛祭祀白帝少眸。礼毕回朝,天子在朝堂赏赐将帅和勇士,并命将帅挑选士卒磨砺武器,精选杰出人才加以训练,专任有功之将,以征讨不义之人,问责乃至诛杀欺下慢上之徒,以彰显圣德圣威,进一步强化统治。

刘汉王朝的统治者全盘接收了大儒董仲舒“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的观点,官方迎秋的程序更繁杂,排场,仪式更隆重。《后汉书·志·礼仪》说,立秋前18天的五更前,京城大小官员要穿黄色的衣服,去郊外祭拜黄帝。“至立秋,迎气于黄郊,乐奏黄钟之宫,歌《帝临》,冕而执干戚,舞《云翘》《育命》。”立秋当天五更不到,京都的百官都要除去黄衣,换上皂领白衣在西郊迎接第一阵秋风。这个仪式到天亮结束,百官再脱掉白衣换绛色朝服,这种朝服一直要穿到立冬。这边仪式一结束,马上转移至东郊举行皇家宗庙祭祀活动,为此朝廷还专门发明了一种礼仪——“貙刘”:“乘舆御戎路,白马朱鬣,躬执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载以获车,驰驷送陵庙。于是乘舆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貙刘。”民俗无记载。

官方迎秋的礼俗历代相延,至唐宋出现了变革。《新唐书·礼乐志》曰:“立秋祀白帝,以少昊氏配太白、三辰、七宿、蓐收之位如赤帝。”宋代延续唐官方迎秋礼俗并拓展至地方,《宋史·礼志》说:“立秋日,祀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地方祭秋,只能祭岳、镇、海、河。

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官方借迎秋宣传教化、巩固统治的目的逐渐弱化了,而官方“秋猎”“秋闱”“秋决”的礼俗和民间各种贴近人与节令的迎秋活动则风生水起。唐代文人骚客纷纷通过诗文来抒发感慨。如柳宗元的“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王建的“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白居易的“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令狐楚的“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等,唐人眼里立秋预示“悲”的来临,同时呈现出了浓浓的诗意。

宋代民间迎秋习俗丰富多彩,尤其是“迎秋搭台,经贸唱戏”氛围浓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立秋”条说,立秋那天,满街(开封)都有卖楸树叶子的,“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上市……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四说:“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南宋文学家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谓:“立秋日,都人(杭州市民)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

宋元以来,立秋礼俗延传并发生了官方、民间习俗逆转,彰显的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新闻推荐

青州再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记者郑颖雪通讯员孙楠报道本报青州讯7月28日,记者从青州市委宣传部获悉,近日,青州市被文化和...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