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士他是身份低贱的战俘,靠着卓绝的才思机巧成为北魏汉化改革的实践者。他用建筑绘画、厘定衣冠,为南北融合作出诸多贡献。而他自己,也以小人物的努力在历史上留下

大众日报 2018-09-16 05:54 大字

蒋少游画像蒋少游壁画《牛与神兽》摹本□本报记者鲍青

本报通讯员陈彬

门阀制度森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身低下的寒士,往往要遭受极为坎坷的命运。尤其是在战乱不断的北方,汉人寒士的处境更加艰难。

在恶劣的环境中,诞生了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以自己对建筑的精通娴熟,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画卷中书写了一篇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华章。

他叫蒋少游,滨州博兴县人,一个至今默默无闻的建筑家。故乡知晓他的人不多,闻听他事迹的更是稀少。

乱世浮沉,身遭噩运

蒋少游的人生命运,恰似浮沉不由己的埃尘,受着时代飓风的裹挟。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南燕之主慕容超放纵部队抢掠东晋淮北一带,掳走了两个郡的太守和千余户百姓。大将刘裕因此上表请求北伐,得到东晋皇室的支持。

当年三月,刘裕率晋军精锐“北府军”北上山东,揭开了他“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历程。不久,晋军与南燕军队相继大战于沂水、莱州。晋军接连获胜后,南燕军龟缩入青州城中,坚守待援。

次年,晋军攻陷青州,南燕灭亡,克复山东全境。

蒋少游就降生在刘宋管辖的山东境内。虽然山东处于南北交战的前线,但双方总体还是处于拉锯状态,百姓生活还算平静。蒋家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家境优越,生活富足。年纪轻轻的蒋少游爱好广泛,喜欢涉猎图书、绘画、雕刻、建筑等各种艺术。

但到了宋明帝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双方旗鼓相当的局面出现了变化。刘宋政权内部因皇位争夺出现严重矛盾,危机甚至牵涉到刘宋淮北四州(冀州、青州、兖州和徐州)的最高长官。

兖州和徐州两地刺史为了躲避杀身之祸,被迫向北魏求援。北魏军队迅速占领两地,切断了山东腹地与刘宋政权的联系。刘宋得到消息后,虽然曾组织军队救援,却被北魏军队击败。

此时,山东境内的冀、青二州成了孤悬北魏内的“飞地”,处在极为危险的境地中。

年纪轻轻的蒋少游就身处其间,惶恐地等待着命运的决断。

很快,治地在济南的冀州沦陷。到了泰始三年,北魏围青州已三个年头。弹尽粮绝的青州终于城破投降,三齐之地全部纳入北魏版图。

对于冀、青二州百姓,北魏统治者依据他们抵抗时间长短、程度高低,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冀州陷落较早,抵抗并不激烈,北魏统治者置平齐郡统治冀州士族,称其为“平齐民”。北魏统治者一面切断他们与本土的各种联系,一面又给予他们相对自由的经济政治地位,甚至为他们敞开仕途大门。

而青州百姓境遇则悲惨许多。他们一部分充作奴婢,并分赐百官;另一部分迫使耕作,不许自由迁徙,亦可配为兵户。有能力向僧官纳粟六十斛的变为僧毬户,成为僧官的依附。但他们依旧与隶户同类,地位非常低下,遭受僧官的压迫。

城陷民苦,蒋少游和无数百姓一样,被冠以“平齐户”的蔑称,与亲人经历痛苦的生离死别。

所谓“平齐户”,是北魏统治者为消除山东反抗隐患,强化对三齐之地统治,将当地民户强行迁徙至代北地区(今山西北部)。

“平齐户”这种人身压迫制度,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北周武帝时期才被废除。

蒋少游虽家境优越,但因没有显赫官职和名声,仍然作为“平齐户”被掳掠至北魏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

迁徙之路痛苦漫长。蒋少游忍受着军卒的虐待谩骂,回望着渐行渐远的故乡。

远方的一切,都还遥不可知。

历经苦难,以才显名

苦难岁月磨练了蒋少游的心性。他收敛以前贵公子的傲慢,学着察言观色,变得愈发机警。

“机警”成了蒋少游存活于乱世的法宝。

到达气候恶劣、环境苦寒的平城后,蒋少游还来不及休息,就被发配到更偏远的云中军营(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效力。

军营的岁月严酷艰苦,蒋少游初来乍到,吃了不少苦头。他是战俘身份,又是言语不通的异乡人,时常受到兵丁的欺侮。但很快,蒋少游就展现出不同于一般兵士的才华:性机巧,颇能画刻,有文思。

当时还没有雕版印刷技术,人们读书全靠动手抄写。尤其在军营中,抄书人才更是稀缺。蒋少游舅父崔光贫贱时“傭书以养父母”,经学家刘芳也“傭书以自资给”。蒋少游在困顿中也以抄书才能脱颖而出。

很快,蒋少游被调往平城,“以傭写书为业”,但他的人身户籍关系还保留在边镇。在平城抄书期间,蒋少游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获得了上司的赏识,被推荐到中书省任写书生。

在北魏时期,战俘如果被划分为“平齐民”,那么他的经济政治身份就相对自由,没有多少才学也可以得到一官半职。而对于“平齐户”,更像人身依附的农奴,出仕为官的难度极大。

蒋少游直到进入中书省后,才得以摆脱“平齐户”军籍身份,成为自由人。但在他日后的仕途中,平齐户依旧对他影响至深。

充当中书省写书生期间,蒋少游因书法出众、才华横溢,得到名高望重的汉人大臣中书令高允的赏识。高允的族孙高聪曾和蒋少游一起在云中军营效力,两人相知颇深。高允很赏识蒋少游的文学才华,于是推荐他和高聪一起担任中书博士。

好运不断眷顾历经磨难的蒋少游。

进入中书省后,蒋少游成为北魏重臣李冲的属下。而蒋少游的舅父崔光,与李冲从叔李衍又是姻亲。因此李冲对这位“沾亲带故”的年轻人非常器重。

李冲是当时知名的建筑学家,史载他“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皆资于(李)冲”。

李冲对建筑的造诣,熏陶培养了蒋少游的兴趣,其才智充分迸发出来,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建筑名家。

后来,蒋少游更是超越恩师,成为在北魏甚至是北朝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建筑大师。

在蒋少游大展拳脚之前,有大臣对他的“平齐户”身份提出质疑,认为他“无可收用”。在门阀制度森严的北魏,一旦被排挤出士族群体,往往意味着永无翻身之日。在青州同时被俘的刘法凤、刘法武(后改名孝标)两人本为士族,却始终得不到朝廷承认,理由也是平齐户身份“无可收用”。两人被迫逃往南朝,刘法凤最终升任兖州刺史,刘孝标更是成为一代文宗,完成巨著《世说新语注》。

关键时刻,李冲利用文明太后冯氏的宠信,与高允一同为蒋少游士族出身作证。蒋少游这才得到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的重用。很快,蒋少游顺利脱籍入仕,先后被委以散骑侍郎、都水使者、前将军、将作大匠、太常少卿等官职,专门从事建筑、雕刻、绘画、室内陈设等工作。

蒋少游的多才多艺,很快展露无遗。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少游敏慧机巧,工画,善行、草书。”张氏亲见过蒋少游的作品,将他列为北魏第一人。而我国第一部书法通史宋代陈思《书小史》,也将蒋少游列为北魏书法名家:“蒋少游,乐安博昌人,有才学,敏慧机巧,工画善行草书及雕刻。”《水经注·卷十三·漯水》记载了蒋少游绘画作品:“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

蒋少游杰出的文学才能,是孝文帝汉化改革求之不得的瑰宝。

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北魏孝文帝正式亲政。他倾慕中原文化,全盘推行汉化政策。为表明北魏王朝传袭中原王朝正统,他采纳秘书丞李彪等人建议,接受历朝相袭的“五德终始说”。他还依照前朝礼制大兴土木,改建宫室,完成汉化改革。

孝文帝掀起的改革浪潮,为蒋少游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

出使南朝,观摩建筑

这座舞台上,不仅有帝王眷顾,更有血雨腥风。

早在道武帝拓跋珪时代,皇帝就想推行建筑风格的汉化改革。他“欲广宫室,规度平城”,拓展首都面积,达到方圆数十里。在扩展面积之后,他将建筑设计的任务交给了代北(代国,北魏前身)汉人莫题。道武帝命令相关机构“运材数百万棵”,让莫题放手仿效“邺、洛、长安之制”。但莫题出身于燕代间,他的“机巧”是有地区文化限制的,对把平城改建成邺、洛、长安之类的中原都城,始终没有太大的兴趣。

道武帝的耐心日益被消耗。最终他将莫题直接召入禁宫,与他商讨平城“兴造之宜”。莫题却有些心不在焉,“久侍颇怠”,往往答非所问。道武帝恼羞成怒,令人立刻将莫题处死。因建筑风格不合皇帝口味而身死,这对从事建筑的大臣来说,都是极大的震撼和警示。

蒋少游深知伴君如伴虎。为了满足孝文帝的汉化要求,他主持修建太庙,力求尽善尽美,不出一丝纰漏。

蒋少游对工作的热忱赢得了孝文帝的赞赏。他派出驿站特备的最快骏马,送蒋少游到洛阳实地测量曹魏宫殿基址。

蒋少游深知“雷霆雨露皆为君恩”的道理,对帝王的恩宠诚惶诚恐,为新都洛阳建设更加劳心劳力。

不久,孝文帝特意派蒋少游作为副使,陪同正使李彪出使南齐。临行之际,孝文帝密令蒋少游“观京师(建康)宫殿楷式”,专门考察齐都的规划及宫苑形制。

当时,南北对峙多年,双方力量相对均衡。在紧张的边境形势外,也偶有温和的使团交流。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南北的敌对情绪。对来自北方的使者,齐武帝萧赜抱以开放友好的姿态,真诚欢迎他们的到来。

蒋少游的身影往往不在使团活动上,而频繁现身建康街头。他不动声色仔细观察南齐宫殿的建筑形制,默记于胸,背临画成。

蒋少游自认密令工作滴水不漏,其实很快引起了南齐大臣的注意。他留在南齐的舅父崔元祖,对外甥的奇怪行径心知肚明。他对齐武帝进谏道:“少游臣之外甥,特有公输(班)之思。宋世陷虏,处以大匠之官。今为副使,必欲模范宫阙。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臣谓且留少游,令使主反命。”崔元祖看出蒋少游杰出的建筑才能,认为他曾在北魏担任主持营建的将作大匠,此次前来必定是要窥探建康形貌。

崔元祖请求扣留蒋少游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齐武帝的支持。皇帝认为南北和平局面来之不易,如今为了宫廷建筑扣留使者,容易挑动边衅,给百姓带来灾难。

蒋少游有惊无险回到北朝,觐见了心急如焚的孝文帝。孝文帝让他立刻撰写南朝建筑的相关材料,在建康城风貌的基础上着手准备新都营建。

蒋少游凭惊人的记忆力和多才多艺,把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宫室建筑样式一一绘出。

身担重任,劳心汉化

鉴于蒋少游出色地带回了南朝大量珍贵建筑信息,孝文帝决定将建筑汉化重任交付予他。

太和十六年,孝文帝主持拆除了平城的太华殿。他令蒋少游设计建造太极殿,以作为皇室正殿。

次年九月,孝文帝巡视了荒废180年之久的洛阳魏晋故宫遗址。当看到眼前一派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破败惨相时,他不禁感慨万分,忍不住潸然泪下,口中吟诵《诗经·黍离》篇章。

为了振兴中原文化,树立中华王朝继承者的形象,孝文帝决计迁都洛阳。他命令司空穆亮、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等人主持洛阳重建工程,并为新都规划建设特地颁布了《都城制》。

穆亮等三人虽接受重任,但实际工作却由蒋少游主持。蒋少游作为李冲亲信,担当了洛阳宫殿苑囿规划与设计重任。他主持设计了金墉城门楼及华林殿、池沼的修旧增新,建造了供皇室“池湖泛戏舟楫之具”的园林,深受孝文帝的赞誉。

当时因正殿太极殿未完工,蒋少游便设计了金墉楼作为孝文帝的居住行在。北魏杨衒之撰著《洛阳伽蓝记》中回忆说:“高祖(孝文帝)在城内作光极殿,因名金墉城门为光极门,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水经注·谷水注》也对这座设计精妙的宫殿有详细的描述。当时人对金墉楼评价为“妍美”,可见蒋少游构思的奇巧。

与当时绝大多数建筑师不同,蒋少游热衷于运用建筑模型,可以从全局审视建筑细节,大大提高了建筑效率。据《魏书》载:“少游又为太极立模范,与董尔、王遇共参之。”这是史书中有关建筑模型的最早记载。

蒋少游作为皇家建筑师并不是只用笔墨纸绢为表现建筑服务,而是一如工匠“恒以剞劂绳尺,碎剧匆匆,徙倚园湖城殿之侧,识者为之叹慨。而乃坦尔为己任,不告疲耻”。当时,很多人认为文藻傍身、朝中有人、仕途通达的蒋少游“因工艺自达”,而长期从事这种琐碎繁剧的工官事务是浪费才华。但蒋少游丝毫不为所动,坦然放弃仕途虚荣,始终坚持自己喜爱的建筑事业,不以“厮役之劳”为耻。

蒋少游笃信实践、不尚虚名的精神,在崇尚浮华的北魏显得特立独行。而这也让他在众人眼中始终是个操持劳务的“工瓦匠”。甚至连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也对他有这种误解,感叹得说:“本谓少游作师耳,高允老公乃言其人士。”后来蒋少游长期得不到升迁,也和他“以规矩刻绩为业”,受到士大夫群体轻视有关。

遗憾的是,蒋少游未能看到太极殿落成便因操劳过度,于景明元年(公元501年)溘然离世。次年,太极殿落成。

蒋少游死后,朝廷赐谥号“质”。这个“质”字,按照谥法规定:“名实不爽曰质;忠正无邪曰质;言行相应曰质……”在当时,“质”虽不是什么恶谥,却也算不得什么美谥。但它却很好地契合了蒋少游一生勤勉、质朴无华的性格。

身虽长逝,功业久存

蒋少游虽然未亲见太极殿落成,但他对孝文帝汉化的贡献,却延绵久远,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蒋少游出身山东士族,承袭正统中原文化,他以《考工记》中有关都城规划为蓝本,借鉴北魏故都平城、曹魏故都邺城、南朝齐都建康的规划建设经验,将南北建筑风格相糅合并加以创新。他协助李冲共同营缮了一座满足孝文帝汉化、争夺正统地位要求的洛阳新城,使之成为其后封建皇朝都城建设制度的典范。

太极殿落成,南朝使者来访时,他们惊讶地看到自己鄙视的“胡虏人”竟能建造如此雄伟华丽的宫殿苑囿。因为心中不服气,他们不无妒忌地说:“虏宫室制度皆从其出。”但后来南朝梁武帝甚至仿照北魏宫城阊阖门,将宫城门改为三重门楼,并拆除了面阔十二间的太极殿,改为十三间,以期超越北魏。

孝文帝汉化改革,不仅有建筑方面,也涉及衣冠礼仪。他令蒋少游、冯诞、游明根、高闾等人“议定衣冠于禁中,少游巧思,令主其事”。但因为双方理念冲突,衣冠议定小组负责人和南朝宗室刘昶“二意相乖,时致诤竞”。六年之后,衣冠变革标准最终确定,“始班赐百官”。史书上评价:“冠服之成,少游有效焉。”

蒋少游设计的汉式褒衣博带服饰,孝文帝带头穿戴,爱惜不已。他还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使褒衣博带式服装迅速推广,并很快流传至南朝。

《洛阳伽蓝记》说:南朝梁名将陈庆之率七千江左子弟兵,护送叛逃南梁的北魏北海王元颢谋僭魏室,一路四十七战,高奏凯歌,直下洛阳。尽管北魏王朝刚刚经历了“河阴之变”,国力大衰,陈庆之在洛阳仍感受到北魏王朝“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全然不似南朝人所鄙视的僻壤夷狄,败归南梁后,“钦重北人”,“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人士竞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卷四《涉务》中也说:“梁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在北魏历史上,蒋少游是官衔低微的小人物。但在北魏汉化历程中,他却以自己的聪明机巧起过大作用。他用建筑绘画、厘定衣冠,改变了北魏的精神风貌,为多民族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新闻推荐

被告人王桐、赵明洋等24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案

【基本情况】被告人王桐于2004年9月、2006年8月先后因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被判处刑罚,刑满释放后又与被告人赵明洋、宫志...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