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绽放潍坊魅力

潍坊日报 2018-07-20 11:29 大字

皮雕大师杨瑞峰在雕刻中史同刚和弟弟史同亮研究雕刻手法烙画葫芦传承人齐小林在创作中

“非遗”被誉为历史的活化石,而传承人则是非遗传承岁月长河中传统文化的“提灯人”,他们延伸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路,是历史的精华。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奎文区大虞街道的大虞文化村,映入眼帘的是红砖绿瓦、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一条街,古琴、核雕、皮雕、刺绣、烙画葫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红砖绿瓦间焕发着生机和活力,也让记者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手艺人的非遗传承路

“在皮雕师的眼里,每块皮子都是有生命的,再经过不断打磨和掌心温度的滋养,可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7月18日,记者在大虞文化村的潍坊民间手工艺综合传习中心见到了皮雕非遗传承人杨瑞峰,在他的工作室内,展柜上皮包、卡包……一件件牛皮制品在他的精雕细琢下,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皮雕的图案分为传统的唐草和写生两种,唐草纹是依照蔓生植物的生长状态所构成的花纹,是中国传统图案。”杨瑞峰告诉记者,自己更喜欢皮雕写生,就是跳出传统的花纹格局,像作画一样,将现实反映在皮子上,更考验皮雕师对技术的掌控和艺术品位的表达。

“咱潍坊的皮刻制作技艺,是由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傅杨博的小儿子杨成勋所创,并由杨氏族人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杨瑞峰说道。“皮雕,只有用心才能出好作品。目前,全国的皮雕大师也只有几百人,咱潍坊不足十人,皮雕和别的不一样,一件皮雕作品耗时久,须认真打磨,所以很少有人能够耐下心去认真做这件事情。”杨瑞峰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皮雕,能发掘和传递皮雕这种文化遗产的魅力。

一件件大大小小的葫芦上,可以跨越弧度雕刻烙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在省级烙画葫芦技艺传承人齐小林的工作室内,大小不一、图案各异的葫芦摆满了整个屋子。每一件葫芦雕刻,无不可以看出齐小林的匠心所在。“选刻前要根据葫芦的大小、品种进行构思,经过量测、画线,确定图案以及花纹位置,雕刻时每一刀都要认真、小心谨慎。经过练习力求达到雕刻出的线条干净利落,越小的纹饰越密集越难雕刻,所以雕刻出一个完美的葫芦,要经过成千乃至上万刀,而且保证一刀也不刻坏的前提下完成。”齐小林介绍。

“现在,我把这个传承给了儿子,他很喜欢做。”齐小林告诉记者,虽然烙画葫芦是一项枯燥乏味的活,但仍希望感兴趣的年轻人可以扑下身子去做这个。

在潍坊的核雕历史上,大师级人物层出不穷。“学习核雕技艺,是很苦的。刚开始学时,因为握刀不准,手指上经常伤痕累累,长满了老茧。”核雕传承人史同刚说起自己初学核雕时候的经历,仿佛历历在目。“后来自己每天都练习雕刻,慢慢地刀法也成熟了,雕刻出的东西越来越好了。”

“一把雕刀一粒核,运筹帷幄见神功”。史同刚说:“核雕是一门集观赏、把玩、佩戴、收藏于一体的微雕艺术,一枚盈不过寸的橄榄核或桃核,经艺人根据果核的形状、质地,进行奇思妙想地雕镂。要想雕刻得有神韵,就需要不断的雕琢、研究。”

和史同刚一样,他的孪生弟弟史同亮也是核雕的传承人,没事的时候,哥俩就聚在一起探讨研究雕刻手法。“在雕刻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有责任将核雕这一民间工艺传承下去,发扬核雕文化。”史同刚说道。

接力非遗传承唱响文化自信

“我没事的时候都会来这里转转,感受一下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传统民间艺术熏陶。”66岁的马忠伟是大虞街道东庄社区的居民,他在非遗一条街逛文化大集,感受民俗魅力,乐不思蜀。

“这里有非遗文化大讲堂,大讲堂主要是给我们园区内的传承人、书画家、业主等,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交流的平台,还定期组织各类讲座,让大家学习各种文化知识。”齐小林说道。

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关键。近年来,潍坊市实施了非遗传承“百乡千人扶持计划”,组织全市传承人收徒5000多人,年培训500多位传承人和业务骨干;组织举办“九千绣花女”潍坊刺绣培训、潍坊核雕大讲堂、民间手绘年画培训班等多项免费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了传承队伍。同时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编著校园非遗传承教材,在10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传统美术、技艺、武术教学,每年有近5万名中小学生参加非遗学习教育活动。在潍坊市商业学校、潍坊市聋哑学校开展非遗职业化教育,商业学校设立了非遗教育第二课堂,聋哑学校建立了传统工艺作坊。大力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举办各类比赛,推动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

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

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正在让潍坊文化绽放新的光彩。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潍坊市以强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省,不断促进理念升级、措施升级、体系升级,推动非遗保护与时俱进。

“近几年,潍坊市非遗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文创产业、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理念,将非遗工作与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一体规划、协同推进,通过搭建非遗传习、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和市场推广四大平台,实施资源抢救、技艺培训、设施建设、文创衍发四大工程,着力构建非遗名录、设施网络、活态传承和交流传播四大体系,形成了个性鲜明并富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模式,基本构建起了项目齐备、设施完善、充满活力的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体系。”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

近年来,潍坊市广泛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深入挖掘整理优秀非遗项目,对濒危项目开展抢救性保护,对市级非遗项目进行口述史调查和文本归档,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全面掌握全市非遗资源分布和生存状态,为科学规范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不断的创新。近年来,潍坊市依托政府主体,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村记忆”工程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开展非遗特色场馆建设,为非遗展示、演出、培训、研究和交流提供更多载体和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17处高标准非遗专题博物馆和300多个非遗项目传习所,规划建设了30处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建成一批镇村级非遗展示室,打造了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影视基地、中国现代风筝产业基地、景芝酒文化展示中心、青州宋城文化园区等20多个以非遗展示传习为主题的大型文化园区,在全市建立起了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非遗保护设施网络。

新闻推荐

实施党建“1+N”办人民满意教育

□本报记者邵光耀通讯员许同刚杨庆利近年来,青州市黄楼街道中心学校以“围绕教育抓党建,办社会满意教...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