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丁峕与《日照县志》《日照丁氏家乘》

日照日报 2017-11-19 08:21 大字

丁履清 丁英原

丁峕,字及庵,另字羲人、忆慈,号钝斋,又号适园,涛雒人。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五年丙午科(1666)举人,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以优异成绩获取二甲二十四名联捷进士(一甲仅三名,第一年乡试考中举人,于次年在京会试又考取进士者称为联捷进士)。因而丁峕声名雀起,“入值西清”,初授内阁中书,后候补五部主事。当时大学士李霨、冯溥均目之为“公甫之器”。可是两个月后,丁峕因看不惯官场恶习,遂辞官束装归里。

丁峕回家后,过着闲云野鹤的田园生活。但他虽已不再为官,但对邑中政治民生无不息息关注。他回家后对日照最大的贡献就是纂修了康熙版《日照县志》。

明清时代,《日照县志》共有四部,2000年又编纂完成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日照市志》(县级市)。首部是明万历十八年知县杜一岸、教谕王塾所创,至康熙初年已八十余载,而且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及社会鼎革,多已散佚不存,极为稀缺(此志现已失传)。清康熙十一年(1672)七月,朝廷诏令全国各郡县修志。丁峕以才学冠优,被知县杨士雄聘为主修,同贡生李璇等一起纂修新志。丁峕也念及“照邑千百年之人文事迹,犹得留什一于沧桑,不及与劫灰同烬”,遂欣然受命。当时丁峕仅能从自己家中找出万历版《日照县志》两册。又多方搜求,从刘潮、相启运处寻得草录数册,在旧志残缺的情况下,开始了创修新志一样的修志。

他“取旧志之残缺者披绎之”,通过反复学习、分析、挖掘、核实,“青箱发秘”,抓住其纲要,梳理其脉络,吸取其精华,把旧志内容保存了下来。由于历史的社会发展变革,不得不增添新的内容。他“删繁补漏”“饰旧采新”“古自为古,今自为今”,对县域内的政治、经济、人文风俗进行了广泛的采集记录。除此以外,他还采之《禹贡》《山海经》《水经》《通志》这些记载地理文化的古代经典书籍,并参阅了一些郡县之志,还询问于故老,从而增加了大量的新的内容。既继承了传统,又多所创新。他和同事争分夺秒,“兰膏继晷”,夜以继日,很快在当年冬天就修成了日照入清以来的第一部县志—康熙版《日照县志》。志内举凡县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山川自然、人文风俗、叙述备至,较万历版《日照县志》更为翔实和丰富,对日照市的史志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史评此志“记载详明,议论得体”,“照邑千百年之人文事迹,溯流穷源,瞭如矣”,方家称为“良史”。

县志编纂完毕后,丁峕有感于自己“前世淳朴少文,世系宗支茫无所考”,“邑有志,家讵可无谱”?遂在这年冬天,创修了《日照丁氏家乘》。

日照丁氏,自明初始祖丁顺由江南海州迁来后,其后世一直务农,没有文化,长期处于没有家谱的状态。到丁峕创谱时已是康熙十一年了,丁顺以下,已茫无所考。丁峕只好以自己的高祖丁良儒(明朝中期人)为一世,以下则“据其可知者而世之”。而丁顺以下,丁良儒以上则留下了“四世失传”的遗憾。但从此,日照丁氏“木本水源,按籍如在,世远而人不湮”,有了自己的家谱。以后每隔三四十年续修一次,传承至今。2008年起,丁氏完成了八修《日照丁氏家乘》的编纂工作。

丁峕心地善良,一生乐善好施,恤孤济贫。凡是亲友、乡邻丁徭,赋税不能完纳,婚丧大事极贫不能举行,游学入监及生活有困难者,他都“出资助之”。他订立的家规其中有一条:“族中稍可自给者,公举一会,每月量出若干,即难济其他遇婚丧大事极贫不能举者,酌量助之”。外乡人卒于日照者,他派人帮助把灵榇送回原籍。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予以抚养。除此之外,他还非常俭朴,“躬自节俭,衣无华饰”,曾订《救奢公约》,劝邑人遵之。

丁峕是个孝子,服侍父亲“备志物之养”“恪遵父训”。明崇祯十五年冬(壬午),清兵侵入山东,并犯至日照,烧杀掳掠,兵民死难者不计其数,史称“壬午之难”。丁峕的母亲厉太孺人由涛雒避难安东卫,城破被执,坚贞不屈,毅然投井,壮烈殉难,年仅四十。丁峕当时只有八岁,可是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之中。长大后每一念及,“辄涕泗不已,戚戚如初丧”,因以“忆慈”自号。

丁峕博极群书,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富于著作,一生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将胸中之臆发之于歌诗。晚年在城西皋陆(清初各地战乱不断,丁峕曾随其父居住于县城)筑“万松别墅”,过起了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他经常约亲友、知己唱和其间。他的主要著作是《半奎楼诗文集》数十卷(已失传),时人称为“布帛菽粟”(言其有用)。《日照县志》收录其《佟邑侯重建东城钟楼记》文一篇,诗两篇。他的诗长于咏物感怀,以之寓其身世遭逢。七言古诗《海市》长达四十句,二百八十三字,写出了东海海市蜃楼的奇幻缥缈、千态万状之景及自己的无限爱慕向往之情:

海天浩淼无所有,伊谁大展空中手?

……

鬼斧神斤非等闲,城廓楼台瞥眼间!

……

千态万状幻且狡,公输顾之失其巧。

居然一幅李龙眠,白描却已丹青姣!

……

凭栏一望三山近,中有仙翁招我游。

……

有无真假浑难定,且凭一醉滩头眠。

再就是他的《游磴山》:

买山结得道林知,自笑平生痴在滋。

泉自竹间流出韵,月从松外照来迟。

闲云护榻僧高卧,山径穿林客欲迷。

此外浮云都不管,《楞严》一卷放参时。

丁峕教有义方,喜引后学,子孙邑人受其教者多得惠。丁峕子三,三子丁士一康熙丙戌科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从二品,为清代日照丁氏官品之极。长子丁士上四个儿子中,丁续曾、丁勺曾兄弟两个都是进士。这样从丁峕的父亲进士丁允元、哥哥进士丁泰到丁峕的儿子孙子一家四代出进士六人,被人称为“父子、兄弟、祖孙、叔侄同进士”,一时轰动齐鲁。当今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就是丁峕的直系裔孙。

丁峕六十五岁殂于家。时人皆曰“文献亡矣”,邑中学者私谥为“文简先生”。丁峕因曾候补五部主事,又因其主持家务,至今一直被族人亲切地呼为“主政公”。

丁峕殁后,因其品高德重,被日照县崇祀乡贤祠。(古代一县中德高望重者殁后,被举为“乡贤”,其事迹置入“乡贤祠”中受后人瞻仰祭祀)。《山东省志》《青州府志》《沂州府志》《日照县志》皆有其传。 

新闻推荐

中化弘润石化: 从“油头”到“化尾”的成功转型

□本报记者付生通讯员刘芳芳石油化工业是青州的主导产业,也是该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点产业之一。今年以来,青州紧紧抓住潍坊市建设国家级高端化工基地的机遇,把推动工业新旧动...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