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普集名考

章丘晨报 2017-05-23 00:00 大字
普集东西大街“瓮城下崖”千年古槐于夫

一:有古道,后有寺庙、村舍

普集在远古时代为东夷地区,是光辉灿烂的东夷文化发源地之一。周时为齐国所辖。周王朝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统治,为了将大海之滨所产的海盐顺达运输中原,便自统治中心洛邑(在今河南省内)开拓了一条通往东方的大道,名曰“周道”。周道经过古谭国(今龙山镇城子崖)东进,穿过今天的明水、普集,通向青州、胶州和渤海、黄海之滨。这是贯穿山东省最早的一条交通运输干线。也完全可以这样说,现在的胶济铁路、济青公路是古老周道的历史延伸。当时,一位谭国大夫出于对周朝统治东方的不满与义愤,写下了一首叫《大东》的诗篇,被收录在了《诗经o小雅》中,成为了目前济南地区最早的史诗性篇章。诗中叙述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道平坦的如磨石,笔直的如箭杆)“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利用这条道路,周王朝把东方的布帛都运走了。)从诗中不难读出当时周道的宏阔与周王朝利用这条道路对东方统治的严酷。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依附着古道诞生了烽火台、驿站、递铺、寺庙、交易市场,乃至村庄城镇的形成。在章丘域内的龙山镇、明水镇、普集镇即是其中之一。村庄街市因古道而生存,因古道而兴衰,是这些古镇的共同特点。

二:以渠、寺得名说

普集,古为“普济”,《续山东考古录》载:“金普济镇,县(今绣惠镇)东南三十里。唐莱芜县有普济渠,当以斯渠得名,唐为莱芜县地。”这是“普济”得名唯一见诸文字的记载。普济渠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没有了丝毫的踪迹,也没有留下其它的文字记载,因而无法去考证其位置。《续山东考古录》中也只是用了“当以斯渠得名”的非肯定语。普济镇的得名,在当地民间则另有说法。传说,在古道旁有一座非常古老的寺庙,名“普济寺”。后因在寺庙旁盖起了房子,有了居民,渐渐发展形成了一个小村,村便以寺为名,叫普济村了。关于普济寺,目前还没有发现其文字记载。民间口头流传至今的是“大佛寺”,章丘最早的一部县志明嘉靖修补蓝印本第二卷《祠宇》篇中记载的是“石佛寺,在县治东南普济镇。”其寺遗址在今普集东西大街东首路南。寺东墙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鸿沟,被当地百姓称作“寺沟”。寺北是一座横跨鸿沟的石桥,清道光年间的县志记载:“普济桥,在县治东南普济镇东,上有石栏,宽可容两车。”石桥为白黄色砂岩石构造,每边石栏由36个“和尚头”连接构成。桥面长条石铺就,磨损痕迹累累,承载着古道千百年东西交通的历史重任。桥洞一孔,块石砌碹,如劵门。上悬石匾,镌刻“普济桥”和一兽头。普济桥直至20世纪80年代章丘七中扩建时才被整体掩埋于群楼之下。

笔者经多方考证,“大佛寺”“石佛寺”即民间传说中的普济寺。普济寺在清末民初时被改造为小学校。笔者在这所学校读书时(1960年---1962年)寺庙大殿的青石八棱石柱断块尚存,直径约在1米以上,可见当年寺庙规模之大。普济寺始建于何年,现已无法考证。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公元四世纪以后,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北魏建国以后,佛教逐渐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北魏的皇帝、皇后和一些王室贵族都是积极倡导佛教的虔诚信徒。皇室的提倡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各地相继出现了造像建寺热潮,佛教也由中原地区沿着古道向东方传播。在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区的佛教传播路线经许多专家论证,是由中原高僧沿着济南--淄博--青州的古道路线沿途募捐,建立寺庙,致使山东的佛教传播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期。举世闻名的“青州石佛造像”,便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由此推论,普济寺可能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新闻推荐

家里三个重症病人,即将临盆的田世金拿不出一分住院费 好心人凑钱帮俺生下闺女

志愿者们看望田世金和二宝。最近几天,青州市王府街道田庄村的田世金特别幸福,因为她被爱包围着。她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不幸的是,几年前,她的公婆先后患上癌症;前段时间,她的母亲又因...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普集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