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防震减灾融入居民生活
□本报记者于菲
如何做到既能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增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又能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青州市王府街道南燕都社区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自2014年被评为“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以来,南燕都社区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初步形成了集群测群防、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科普宣传于一体的社区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在居民心中植入了防震减灾知识的种子,实现了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常态化。
南燕都社区书记魏来强告诉记者:“防震减灾,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宣传材料上,要让居民真正互动起来,把这些知识学到心里去,让地震科普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融入居民生活。”在南燕都社区西园小区记者看到,小区周边均有明显的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为居民提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掌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每年我们都会组织社区居民、学校、企业开展防震减灾逃生演练、观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视频、举办防震减灾知识问答等活动。同时我们社区还专门设立了地震科普书屋,居民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浏览阅读。”魏来强说。
小区居民宋先生告诉记者:“通过社区里的防震应急疏散标识标牌,以及地震科普宣传展板,让居民逐渐掌握了一些防震避难知识,并通过言传身教传播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旦发生地震,要在第一时间前往住所附近比较空旷的广场、公园躲避。”
青州市地震局办公室副主任曲世金介绍说,南燕都社区共有6处避难场所,分别是范公亭公园、山东泰丰集团、实验初中操场、西园小学操场、聋哑学校操场、西园小区绿地。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社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网络,疏散安置能力为70000人。配备地震宏观观测员15名、地震知识宣传员18名、地震灾情速报员18名、防震减灾助理员2名的“三网一员”队伍,组建了100人的地震应急志愿者大队,在地震发生后,能就近、及时、快速、有效进行疏散及避难、救援等工作,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
“今年我们将在5·12防灾减灾宣传月中,通过观摩地震应急演练、地震体验车体验活动、观看地震科普知识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增强居民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进一步将安全文化理念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之中。”曲世金说。
链接申报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应具备的条件:1、有健全的创建工作计划、制度、机构,创建工作档案管理规范。2、有工作经费支持和相应的条件保障。3、社区建筑物达到抗震设防要求。4、对可能因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危险源定期排查并进行风险评估。5、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队伍,经常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6、具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的场所和设施。7、社区地震应急预案完备,并及时修订。8、定期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9、具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或疏散场地,储备一定数量的地震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10、建立社区与公安、医疗机构的应急救助联动机制。11、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开展培训。12、积极开展震情、灾情的搜集、上报等工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青州市口埠学校召开“作风建设年”启动会议,切实落实好作风推进各项任务,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和事业心、责任感,坚持修身立教,为人师表。该校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作...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