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养花小记

烟台晚报 2016-12-16 00:00 大字
刘丕泾撰文/供图

上世纪70年代,母亲患急病去世了,撇下几盆小草花,睹物思亲,不舍得扔掉,我便接手给花浇浇水。渐渐有了点兴趣,又增加了几盆。当时住的是十几平方米的小厢房,大杂院,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业余时间少,经济条件也差,所以不能莳养有名气的花,这一直是我心里的遗憾。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一股“君子兰热”席卷全国。我是急性子,养小苗待开花,太慢,养大花经济条件又不行,于是乎花友们给出了个主意,叫“以花养花”,即先买一棵大君子兰回来养着,繁殖出小苗出让(那时小苗值钱),一两年吧,就能换回买大花的钱,想想还真是妙计。也真有朋友愿出点钱帮我圆梦,于是就跑到大连,买了一棵二十多片叶子的所谓“中山一号”,当时是最高档的。那时,是以花的颜色和大小来论花的档次,不管叶子,后来才出现以叶子的短宽、光泽来论档次,如“和尚”、“黄技师”等品种。由于没有经验,管理也不当,买的那棵花品种不纯,繁殖的小苗很少又不旺,根本出不了手。待了一两年后,“君子兰热”冷下来了,花不值钱了,我基本上血本无归,算是交了学费了。我那个懊恼啊悔恨啊———当时买那棵花的钱,能买两间平房呢。这事也再一次显现出我的胆子大、心不细,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就胡乱花钱,用烟台人一句老话说,“那叫不会过日子”。

上世纪90年代末,自己搞起了经营,有了场地,经济条件也好了,压抑了多年的兴趣像山洪般爆发出来了,且一发不可收拾。每周必要逛遍市区所有的花市,到县市区办业务,也到当地的苗圃里看看,凡有特殊品种的花卉或形状奇特的树桩盆景,都要弄回来,还开车到青州花展上去看,回来时,我那辆SUV里塞得满满的,多一盆花也装不下了。养的花最多时,树桩盆景就有百十盆,还有君子兰、茶花等几十盆。这让我大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感觉自己给自己的脖子上套了一个无形的扣子:这么多盆,要拿出好多工夫和精力去莳弄,春、夏、秋三季每天浇水,除草,打药,施肥,换盆,每天早上七点多开始忙活,两个多小时眨眼就过。树桩盆景的修剪更费时费力,有时一折腾就是半天。百花争艳,是要用辛勤劳动来换的。这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这些年来,也积累了一些养花经,要诀就是四个字:水、土、光、肥。把握好这四点,花木就会枝叶旺盛,年年开花。有朋友来看花,问我几天浇一次水,我只能说“不干不浇”。浇水是养花的基本功,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有好多学问,不能公式化,要根据季节、天气、花的特点和习性、盆子的性质、空气的干湿度等来“因材施浇”。再则,花有灵性,养花和教养小孩子一样,不能过于娇贵,溺爱反而会害了它。比如,茉莉花不耐冻,冬季搬到屋里找一个向阳温度在摄氏5度以上的地方放着,一冬天就不要搬动了,如果你今天搬到这儿明天又搬到那儿,很快就把它送回枯草堆里去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新闻推荐

弥河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本报讯(记者付生通讯员朱柯楠)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高效绿色农业计划和农业品牌引领工程,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青州市弥河镇扎实推进落实...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养花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