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问潍坊海绵城市建设

潍坊日报 2016-11-10 00:00 大字

2016年3月,潍坊市与青州市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市、县双入围的城市,共争取省级试点奖补资金5056万元,占全省总额的25.3%,入选城市数量及奖补资金总额均居全省第一。但这并不是潍坊海绵城市建设的开端——早在2011年,虞河上游湿地综合整治工程就创造性地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根据现状条件及周边环境,因地制宜打造了潍坊南部又一条城市绿脉,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3年启动的白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也加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在今年年初获评“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如今,潍坊海绵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市已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5个,面积辐射约15.6平方公里。一时间,“海绵城市”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

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

作为山东半岛中部城市,潍坊有着与其他北方城市相同的特性:一遇暴雨就内涝,每逢干旱便没招。虽然潍坊有多条河流流经,但依然是全国42个重点缺水的城市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潍坊各区域旱情严重,不少水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雨水利用率低等问题也越发突出。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是解决潍坊水资源痼疾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和建设方式转型、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充分发挥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及绿地、水系等下垫面及调蓄设施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通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建设海绵城市,能够较好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缓解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长远的生态环境效益。

仅用语言或许很难直观地描述出海绵城市的益处。在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两岸交流中心内,海绵城市理念随处可见:地下雨水集水池,可存水233立方米、日回用雨水45立方米,收集的屋面雨水和室外雨水不仅能用于草坪绿化灌溉,还能进行路面清洁冲洗,做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院区内包括停车位、庭院人行道采用了嵌草砖和透水砖进行铺设,并由碎石与中砂垫底,多种渗透收集措施增加了雨水的自然渗透效果。11月7日,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浸透城区,漫步在两岸交流中心,路面几乎不见存水,整个庭院显得分外整洁。

在未来,我们也可以期许整座城市都像两岸交流中心一样,有雨不见雨,无水可用水。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什么?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系方方面面,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了更好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调度相关部门及技术人员对水文情况、自然地貌、前期建设情况开展摸底调研,并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编制了《潍坊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潍坊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潍坊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及标准图集》等方案,并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及标准依据,明确了潍坊未来一段时期内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系统布局和建设计划。

根据《潍坊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到2020年潍坊市建成区25%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75%的雨水控制目标要求。自2016年起,潍坊市将结合城市东南片区、火车站南广场、齐鲁台湾城、济青高铁等新建片区及重点改造片区进行示范建设,并同步推进其他具备条件的项目进行建设;自2021年起,在规划区内全面推广实施,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不能脱离现实。记者了解到,潍坊以打造“绿满全城、水润潍州”城市特色为目标,在建设中将结合城市“三区”(各类城市新区、园区和开发区)、“四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逐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5个,面积辐射约15.6平方公里,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对带动提升周边区域环境、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海绵城市具体要怎么建?

海绵城市要建,但不是全城开挖,根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潍坊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有五大重点。

推进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建设小型湿地、滞流塘及雨水蓄水池,收集利用建筑屋面雨水,发挥调蓄功能;道路、广场及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铺装,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方式,消纳周边径流雨水;新建建筑和小区结合绿色城区、绿色建筑建设,推行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

开展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统筹规划设计符合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的道路高程、横断面、绿化带及排水系统,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能力;新建道路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已建道路可通过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收集利用城市桥梁路面径流雨水,在下穿式立交桥下建设大型雨水调蓄池,汛期解决桥下积水内涝、保障交通安全,旱季作为绿化、道路保洁等用水。

加强海绵型城市绿地与公园建设。绿地系统和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呼吸海绵体,要综合考虑绿网、水网、滤网的有机融合,因地制宜采用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微地形、雨水花园、小型人工湿地、湿塘等分散式消纳与集中式调蓄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海绵型城市绿地系统,提高雨水的滞蓄与资源化利用能力。

实施城市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地势落差比较大的城区,通过建设截洪工程和地下或地表水库,蓄集雨水,削减洪峰;城区雨水在排入自然水体前,可采用植物缓冲带、沉淀池、前置塘等设施,削减径流污染;在保证城区河道防洪需要的前提下,建设拦蓄设施,实现雨水的滞蓄,开展生态修复,营造多样生物生存环境。

做好城区黑臭水体整治。以沿河污水直排口及垃圾长期堆存处为重点,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治理技术,按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开展论证和工程实施;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现城市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部分地段、水域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一步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海绵城市目前进展如何?

虽然海绵城市还是个新鲜词,但在潍坊,充分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市政工程并不鲜见,多个样板早已出现在市民身边。

坐落在北海路与北外环交界处的开元公园是潍坊打造海绵城市的试点示范工程,如今公园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在建设中,开元公园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取消了大理石地面,所有道路、广场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铺设,路面设计均高于绿地。公园共建成地上、地下蓄水池4个共3000立方米,截流井、渗水井等100余个,渗水沟3000多米,整座公园工程汇水面积达5平方公里,按潍坊年降水量较大的年份700毫米计算,可以实现90%以上雨水的充分吸收、积蓄和利用。源于此,开元公园也被称为“一座会呼吸的公园”。

胥山街(清平路—月河路)道路工程则是潍坊的另一处“海绵城市”示范工程,也是潍坊首条高标准的透水沥青海绵路。胥山街的绿化带、自行车道、人行道均按照海绵城市技术标准设计,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了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能力。

不仅胥山街,城区的志远路、梨园街、永春路、崇文街等道路也都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宝通街至健康街一段的志远路,路面铺设了透水混凝土,新设的排水路牙石可将路面上的水集中排放到绿化带内设置的雨水集纳系统、蓄水池等地,实现防洪排涝、蓄水灌溉,一举两得。

此外,潍坊还在老城区旧城改造项目建设中,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四全一特”社区改造,在樱园社区等项目中打造海绵型示范社区,从场区设计、建筑单体、小区道路与绿化、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方面进行改造与提升,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唤醒城市的亲水本性——潍坊“海绵型”水系治理工程亮点

初冬时节,风已凉但阳光正好,沿城区北海路一路南下,过胶济铁路之后,至金山街东行,用不了几分钟,便可看到大片郊野特色的自然风光。泛黄的树叶带着星星点点的红色,与蜿蜒的水系自成一派,没有江南水景的婉约秀丽,却充满了北方田野的豪放气息。

这里是白沙河自然景观带,与之相邻相接的,是虞河上游湿地公园。在胶济铁路线以南的区域,以白沙河、虞河两大河系为主构成的湿地景观,为潍坊的城南片区增添了全新的城市绿肺。

而这两大自然景观区在整治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了“野为底、水为体、彩为裳、径为脉、乡为情、人为和”的特色景观,体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人文关怀,因而也成为潍坊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海绵型”水系治理的亮点工程。

白沙河:长轴画卷中的原生河岸

白沙河起源于坊子区坊安街道南店村西,最后经植物园汇入虞河,长约8100米。在治理之前,由于多年缺乏有效保护,河道不断淤积萎缩,河面宽度变窄至不足10米,水源水体受污染严重,周边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为保护生态资源,恢复周边市民生产生活环境,2013年,白沙河整治工程正式启动,工程以建设“原生河岸、长轴画卷”为理念,重点从动迁、截污、引水、持水、景观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治理,通过对原有的河道进行保护、挖掘和提升,恢复河道生态环境,打造了集“节约型、生态型、功能完善型”于一体的园林绿化示范项目。

漫步在白沙河景观区内,最大的感受是原生态的自然之美。这里的草木水系以“自然”为基底,保留了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起伏多变的河床、植被茂密的河岸,尽量减少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减少河床人工化雕琢,不再做防渗处理,运用河流两侧如同海绵的自然湿地,调节河水丰俭。同时,片林式种植乡土树种及花卉,利用不同层次、质感、色彩,打造“飘扬的彩带”,做到四季有花、两岸常绿,并将市民休闲、娱乐、健身及绿道出行空间融入到其中,极大地突出了亲水效果,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览好去处。

在这里,处处显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优先利用透水砖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蓄水池等措施,补充地下水,调蓄、净化雨水;河道增加了雨水蓄调设施,设置景观漫水坝,采用粘土填压的河底生态做法,涵养了河道水源;河岸结合原生直立土崖采用双台式堤岸处理,与景观沙洲、石滩、林岛、湿地相结合,充分发挥河道本身的蓄调作用。这些理念的应用,不仅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降低了建造成本,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地实现了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了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了连通市区的生态绿廊。

虞河上游湿地:野趣盎然里的精工细琢

作为市区重要的城市滨水地,在结束胶济铁路之青银高速段的整治改造之后,2011年,潍坊市启动了虞河上游胶济铁路至凤翔街段综合整治工程。工程全长5.5公里,包括湿地公园、截污管道及跨虞河3座桥梁工程建设,以“自然、生态、野趣”为建设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掘、修复和提升现有自然资源。经过两年的修复治理,虞河上游湿地脱胎换骨,由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之地,变成了“莺歌燕语、树绿花红”的郊野湿地公园,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在建设中,虞河上游湿地公园注重在原有的湿地建设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减少人工化景观,突出生态自然,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节水型自然湿地为特色,兼顾枯水位、常水位、丰水位分别形成的季节性自然景观特点,保留河底自然形态,不做防渗处理;只保留董家水库,其他不做蓄水,利用自然的缓地形、河滩湿地、蜿蜒曲折的河道延长河水滞留期,涵养湿地含水量;在原有河道水网的基础上进行疏通、整治,设置15处水坝、10余处功能性桥涵,水域面积扩充至60余万平方米,延长水体在湿地内停留时间,通过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保护湿地的水生态、水环境,打造风格独具的湿地景观。

如今的虞河上游湿地公园内,繁花茂密绿树成荫,以前因环境恶化远走高飞的白鹭、野鸡、野鸭、水鸡、喜鹊、斑鸠、啄木鸟等30余种野生鸟类重回湿地繁衍生息,提高了湿地的生态平衡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改变了城市的小气候。在潍坊的城南郊区,一条“苇荷相连,鱼鳖丰厚,风光秀丽”的生态廊道正徐徐展现开来。

新闻推荐

潍坊市生姜收获期抽检合格率100%

本报讯(记者马林峰通讯员程自振)生姜是潍坊市重点作物,为加强潍坊市生姜质量安全监管,保障生姜收获期质量安全,市农业局于10月份组织开展了一次生姜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测合格率100%。...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