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忘初心 ***

潍坊日报 2016-08-18 13:20 大字

□本报记者于哲

8月12日,远近闻名的“柿子沟”,潺潺溪水如银链串起山中美景,也串起王坟镇上白洋村村民对于富裕的希望。一户农家院落里,村民张传荣忙里偷闲喝了几口水,接着拿起小铁锤加工起自家出产的杏仁。“咱们这的山杏虽然皮薄肉少,但这杏核是一宝,口感香脆,营养丰富,来咱山里玩的游客总要带点回去,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一两百块钱。”

说起山中这几年的变化,村支书高维生感慨万千:“原来以为‘马向阳\’是电视里的书记,没想到‘马向阳\’就来了我们村,田书记带领我们打井、修路、建通讯塔,发展乡村旅游,他比咱们有办法,他说的话咱们信。”他口中的田书记,就是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上白洋村第一书记田国华。上白洋村依托“柿子沟”旅游资源优势,在当地政府支持和“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走出了一条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之路。而在青州,像上白洋村这样由“第一书记”带领加快脱贫致富的村庄还有15个。

***、破冰攻坚。2015年春,市委选派市直机关党工委等16个市直机关部门的精兵强将分别到青州王坟、庙子、邵庄12个省级贫困村及4个经济薄弱村任“第一书记”。他们自带生活用品,吃住在山村,抓党建、带队伍,听民意、察民情,不畏艰难、不忘初心。围绕“凝心聚力、输血扶志、造血壮骨、持续发展”的方针,针对各村实际,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分类扶贫方案,贴近群众真抓实干、科学规划致富引源,通过因地制宜的“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措施,让16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山村提前完成了脱贫任务。

采访中,“‘第一书记\’接地气、有水平,干实事……”是记者听到群众对他们最多的称赞。

不忘愚公移山志,山乡巨变正当时。在王坟镇许家庄村,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清风寨”下十二道拦水坝为这个村搭起了十二个致富阶梯,给小山村带来无限生机;在庙子镇桃行村,依托仰天山旅游资源,曾经的闲置屋舍变成整修一新的农家小院,让这个人均耕地不足8分的山村重拾富裕的希望;在邵庄镇西薛村,特种养殖大棚内,年初投养的两千只“跑山鸡”今秋即可上市,整修后的党员活动室和文化广场,也早已成为村民最热衷的去处;在王坟镇胡宅村,新建300米机井、扬水站和200立方米蓄水池,滋润着80余亩垦荒田,青石山上开辟出的3公里生产路,让村民再不用为地里的收成如何下山而发愁了;在庙子镇梨园店村,崭新的村委会办公楼前,曾经的垃圾河,如今已换做10余亩白莲藕景观田,200余亩荒山被规划开垦,4500棵优质果树也正在抽枝散叶,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采访的过程,一路颠簸,一路感动……

许家庄村“第一书记”刘淑娟说:“因为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不知道如何着手,听着电话里两岁的孩子喊着想妈妈,心里也打过退堂鼓,但身为一个共产党员,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才对得起责任二字。”正是在“第一书记”们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与帮扶下,党员干部与群众鱼水情深、互为亲人,青州先后有9个村党支部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上任以来,帮包单位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65.48万元,帮助13个村修建了45.9公里出村路、生产路,帮助14个村解决用水用电难题,新建、扩建村民文化活动场所13处,引进致富项目15个,帮助发展集体经济增收项目20个,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39.5万元,现已帮助3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市直部门驻青州市第三批包村联户和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组大组长、青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安全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第一书记”舍小家顾大家,情驻山村,尽职尽责,不愧为抓党建、带队伍,强基固本的明白人,抓项目、促发展,脱贫致富的引路人,打硬仗、解难题,攻坚克难的带头人。

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青州贫困村在脱掉贫困帽子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越走越坚定。

新闻推荐

道路施工,挖出一人高佛头 ◎青州市邵庄镇岔河村的村民挖出后,连夜送往当地博物馆◎当地人称现场是北魏时期石佛寺所在地,曾出土不少文物

2月18日,青州市邵庄镇岔河村南的尧王路延伸段正在施工,几名村民发现一块形似石头的物品,挖出来一看竟然是一尊佛头,这尊佛头高约1.5米,直径约1米左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村民们深夜将其送到...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不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