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四一三”战略重点和统筹发展战略布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精心组织,科学推进,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产业发展基本稳定,质量效益继续提高,创新驱动动力增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3年完成生产总值(GDP)442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一、二、三、四季度GDP分别增长10.9%、10.6%、10.6%、10.6%,呈现平稳发展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3.1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297.4亿元,增长11.5%,其中工业增加值2063.2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690.2亿元,增长11.4%。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6%、61.17%和35.87%,分别拉动GDP增长0.3、6.5和3.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47943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7864美元),比上年增长10.2%。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9.73∶53.99∶36.28调整为9.8∶51.97∶38.23,三产比重提高1.9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3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208.65亿元,寒亭区(含经济开发区)170.27亿元,坊子区116.09亿元,奎文区200.89亿元,青州市504.27亿元,诸城市642.72亿元,寿光市701.28亿元,安丘市247.94亿元,高密市501.36亿元,昌邑市326.5亿元,临朐县205.55亿元,昌乐县238.4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8.5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220.41亿元,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22.98亿元。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稳中有升。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4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5.5%上升到55.9%。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41.3万户,增长12.3%;从业人员192.0万人,增长5.0%;注册资金2566.7亿元,增长15.7%;纳税额450.8亿元,增长13.2%,占全部税收比重76.6%,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发展平稳,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4%。
主要农作物产量增加。据抽样调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04.1万亩,比上年减少5.6%,全年粮食总产量475.3万吨;棉花产量3.9万吨,减少21.8%;油料产量24.7万吨,增长1.2%;烤烟产量3.9万吨,增长1.8%;蔬菜产量1165.6万吨,增长1.1%;水果产量91.5万吨,增长2.2%。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完成造林35.0万亩,新建农田林网2.7万亩,四旁植树2945万株,中幼林抚育68.5万亩,育苗24.7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517.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54.0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35.5%。
畜牧业生产增势放缓。全市肉类总产量142.8万吨,增长0.3%;禽蛋产量26.0万吨,减少1.0%;奶类产量27.1万吨,减少12.8%;大牲畜年末存栏37.7万头,减少5.5%;生猪年末存栏470.1万头,增长0.9%;家禽年末存栏11940万只,减少5.2%;生猪出栏824万头,增长3.0%;家禽出栏49675万只,减少2.9%。
渔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42.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8.2%。水产品总产量57.9万吨,增长9.2%。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60.2万千瓦,增长2.9%;联合收获机达到2.2万台,增长2.8%。全年共完成机耕面积999.0万亩,机播面积1503.9万亩,机收面积1383.0万亩,机耕水平、机播水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4%、88.1%、80.5%。
农村水利基本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建成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70处,其中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50处,建成小型单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649处,集中供水覆盖人口达到94.6%。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4.1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240处,新增改善灌溉面积76.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4.9万亩,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40.6万亩。
三、工业整体运行平稳,效益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
201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20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7.8%,集体企业增长4.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31.9%,股份制企业增长1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4.6%,轻工业增长10.6%。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80.1亿元,增长13.5%;实现利润总额675.1亿元,增长23.3%;实现利税总额1025.2亿元,增长22.8%;全年产品销售率为98.5%。装备工业企业114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68.8亿元,同比增长19.5%,增加值同比增长17.4%。六大支柱产业海洋化工业、动力机械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电子信息业、造纸包装业全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7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2.0%。其中,动力机械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4.7亿元,增长20.9%;海洋化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9.7亿元,增长15.5%;造纸包装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8.4亿元,增长16.2%。
统计的198种主要产品中,有128种产品产量增长或持平,其中,电动自行车、纸制品、合成橡胶、收获机械、发动机等产品产量增长20%以上。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质量提高。完成工业投资1350.3亿元,增长20.8%。1496个在建项目中已有719个项目建成投产。计划投资5000万以上工业项目1209个,其中过亿元项目615个,实际完成投资976.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8.5%。
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共有水泥、造纸、焦炭、印染等4个行业、12家企业列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共淘汰落后水泥(熟料)产能40万吨,造纸产能2万吨,焦炭产能40万吨,印染产能2.5亿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科学投入亮点显现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4479个投资施工项目中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4375个,占总数的97.7%。其中,一产投资完成117.4亿元,同比下降5.8%;二产投资完成1350.5亿元,增长20.4%;三产投资完成1962.1亿元,增长20.5%。城镇投资完成2642.6亿元,增长18.5%;农村投资完成787.3亿元,增长22.8%。
科学投入亮点显现。高新技术完成投资960.4亿元,增长12.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8.0%;现代服务业投资856.3亿元,增长21.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5.0%;文化产业(核心层)完成投资423.8亿元,增长11.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2.4%。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02.1亿元,增长28.4%。其中,住宅投资419.0亿元,增长24.4%。商品房销售额493.0亿元,增长15.4%;商品房销售面积1240.8万平方米,增长12%,其中住宅销售1095.0万平方米,增长14.8%。商品房销售额493.0亿元,增长15.4%,其中住宅销售416.5亿元,增长19.4%。
建筑业发展较快。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07.5亿元,同比增长21.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9.4万元/人,增长14.4%。其中,建筑工程完成产值598.3亿元,同比增长24.8%;安装工程完成产值91.8亿元,同比增长5.6%;其他产值17.4亿元,同比增长21.8%。签订合同额929.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606.6亿元,同比增长21%。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稳步增长
交通基础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83.8亿元。其中,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6.6亿元。港航、客运场站、物流园区、城市公交等完成投资37.2亿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6.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11.6万辆,其中,线路客车(含旅游)2961辆,载货汽车10.4万辆,出租车4716辆,其他机动车及拖拉机4649辆。海运船舶结构趋于大吨位、专业化,运力达到91.2万载重吨。
交通运输量进一步提高。完成客运量2.4亿人次,增长2.4%,旅客周转量111.5亿人公里,增长2.8%;完成货运量2.6亿吨,增长6.0%,货物周转量787.4亿吨公里,增长6.6%。水上运输完成货运量1366.6万吨,增长8.0%,货物周转量105.0亿吨公里,增长5.0%。潍坊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331.9万吨。航空运输完成客运量13.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万吨。市公交总公司累计完成客运量1.4亿人次。
邮政电信业稳步发展。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0亿元,增长1.2%。其中,包裹业务22.9万件,增长5.2%。实现电信业务总量70.3亿元,同比增长11.0%。电话用户总数为1173.1万户,普及率达127.3部/百人,同比增长6.5%。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66.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7.6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927.8万户,其中3G用户231.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09.7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562.7万户(包括无线上网用户505.6万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1%;通信光缆总长度131.4万芯长千米;互联网出口带宽540G。
六、国内贸易与商贸服务日趋繁荣
国内消费市场平稳。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城镇零售额实现1266.8亿元,增长13.2%;乡村零售额实现492.0亿元,增长13.7%。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1592.7亿元,增长13.9%;餐饮收入166.1亿元,增长8.5%。
商贸服务业繁荣发展。完成物流总额1.6万亿元,增长14.3%。加大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力度,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076处,年交易额达到1160亿元。加快推进民生服务领域重点项目,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先期在19家大型批发市场、生猪屠宰企业、连锁超市、院校布设了追溯系统,登记备案供应商和经营业户2056户,构建起了正向跟踪、逆向溯源的基本框架。加快推进城区商业网点、乡镇商贸中心、乡村农家店建设,119个镇(街)都已建成商贸中心,7372个行政村建设了6416个标准化农家店。
七、外贸增长平稳,对外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旅游业发展较快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7.9%。其中,出口116.0亿美元,增长5.8%,进口45.6亿美元,增长13.7%。
外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组织500家企业参加50个重点展会、支持企业“在线”开拓国际市场、外贸企业“银企保”对接等活动,构建了外贸企业融资和市场开拓平台。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有8个基地新认定为省级出口基地,全市市级出口基地达到30个、省级基地16个、国家级基地3个。
对外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全年外派劳务5532人次,增长9.5%。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3亿美元,增长23.2%。新设立境外投资企业(机构)60个,新增境外投资4.9亿美元。积极推动与韩国的合作,与牙山市建立了地方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与大田贸易协会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成功承办了中韩自贸区第七轮谈判,双方顺利达成“潍坊共识”。加快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柬埔寨(山东)工业园一期工程启用,8家国内及日本企业已经落户,工业园被柬埔寨政府批准为山东桑莎(柴桢)经济特区,是潍坊市在海外的第一个经济特区。
利用外资量质齐升。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9个,同比增长6.5%,合同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增长14.7%。实际到账外资8.1亿美元,增长5.5%,其中,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大项目14个,占新批项目总数的28.6%。
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735.2万人次,增长11.3%。其中,国际入境游客33.5万人次,下降3.7%;国内旅游人数4701.7万人次,增长11.4%。旅游总收入441.1亿元,增长14.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26.7亿元,增长15.8%;国际旅游收入2.3亿美元,下降8.2%。全市A级景区共90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8家。旅行社145家,其中国际社6家。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健康发展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结构日趋优化。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3.9亿元,增长15.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18.6亿元,增长16.9%,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3.0%。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项完成179.7亿元,增长11.2%,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6.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94.0亿元,增长16.1%。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强农惠农等民生支出287.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8.2%。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增长较快,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059.8亿元,比年初增加620.5亿元,增长14.0%,其中储蓄存款2802.5亿元,增长13.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4005.8亿元,比年初增加461.5亿元,增长13.0%。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继续增长,实现利润总额152.0亿元,同比增长17.1%。
债券和股权融资取得新进展。共发行各类债券19只,融资111.1亿元,其中,发行地方企业债融资16.8亿元,公司债融资9.0亿元,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融资48.5亿元,区域集优票据9.1亿元,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15亿元,6家企业成功发行12.7亿元中小企业私募债。场外股权交易取得新进展,5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1家企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5家企业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与中介机构签订上市协议的企业25家,其中1家已经证监会审核通过等待发行。储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30多家,其中3家已上报挂牌材料。
新型金融组织发展迅速。新组建小额贷款公司5家,年末,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共有50家,注册资本达到56.6亿元,贷款余额69.3亿元。融资性担保公司54家,资产总额达到61.9亿元,担保总额130.0亿元,担保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保险业健康发展。驻潍市级保险机构60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8家,人身险公司32家;县市区保险机构284家,增加26家;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11.1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各项赔给付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赔款支出2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4%;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赔给付14.2亿元,比上年增长59.4%。承担社会风险17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41.2%。
九、科学技术、质量监督及人才工作高质量推进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施各类科技计划441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66项。全市培育优秀科研成果462项,评审出市级科技进步奖150项,95%以上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6项,其中,山东俊富非织造有限公司的“医疗卫生用绵柔非织造材料开发与应用”等3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6项,争取无偿经费8.2亿元。其中,“抗肠炎功能蛋白饲料添加剂研发应用及产业化”等2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田雷沃集群实时作业服务与运维的物联技术研发与示范等4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图像传感器集成电路专用芯片及器件研发与产业化”等16个项目列入省10亿元自主创新专项计划。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效节能自动变速器整车匹配及产业化”等17个项目列入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专项计划。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16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14.6亿元,同比增长18.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9.0%,比年初提高1.7个百分点。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0家,总数达到443家。天一化学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半导体发光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是全省唯一入围的试点集群。潍坊软件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盛瑞传动创建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AT10万台生产线投产;潍柴动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评审。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5家,市级学科重点实验室6家。已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3家。新培育市级孵化器8家,经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批复为国家级孵化器,全市国家级孵化器达到5家,孵化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5家,毕业企业237家。建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沃华中医药研究院、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等13个行业公共研发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新组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市级联盟9家,已建成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7家。
专利工作成绩显著。2013年潍坊市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专利申请总量15582件,授权专利总量8186件,增幅分别达40.2%和10.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12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509件,增幅分别达64.3%和27.3%。全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2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各1家;“半导体发光”和“新型动力机械”两大产业同时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试点管理项目”。
质量技术监督和商标注册工作成效显著。组织申报147个山东名牌、31个山东省服务名牌,分别有95个和27个进入山东省名推委的公示名单。企业新创驰名商标3件,总量达到101件。新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1件,总量达到55件。新认定省著名商标35件,总量368件。
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先后引进外国专家536人次,组织执行专家项目287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8名,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2名,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69名,有1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全市博士后工作站达到24家。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金蓝领”项目培训890人,评选产生第五批首席技师47名,建立了2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市培养高技能人才2.1万人,职业技能鉴定9万人次。
十、重点工程、保障房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明显
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有力。文化艺术中心经过7年的建设施工,11个单体建筑已经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承办了“十艺节”8场文艺演出。虞舜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火车站南广场改造、城隍庙片区改造、张面河与白沙河综合整治、滨海特色生态小镇建设均进展顺利。玉清街(长松路—潍县中路)、健康街绿道(东方路—白浪河桥)、福寿街绿道(北海路—长松路)等7项工程全部完成,怡园路(北宫街—玄武街)、卧龙街(清平路—白浪河桥)、和平南路(潍胶路—宝通街)等8项工程实现主路面通车。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建各类保障房21184套,基本建成17298套,任务完成率分别达到121.1%和230.6%,将市区住房保障低收入线标准由19100元调整为22000元。加强保障房分配管理,制定了市区公共租赁住房分配细则,奎文、潍城、寒亭应用电脑摇号系统分配经济适用住房595套,全年共分配各类保障房13681套,解决了近6万人的住房困难。
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共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22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63亿元。15个小城镇获批全国重点镇,7个小城镇新增为省级示范镇。2镇、7村入选全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年开工建设农房6.1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04户,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村庄1500个。全市人口城镇化率51.76%,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
低碳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潍坊市获批国家第一批中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城市,成为全国6个入选城市之一。全市共有91个低碳社区、1112万平方米立项建设,新增绿色建筑项目12个、15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项目累计达到30个。全市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62.3万平方米,大型公建项目节能改造15.3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开展“三八六”环保行动,并在总量减排和水、气环境质量改善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共完成341项“三八六”环保行动重点任务,2013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5.3%、6.1%、7.8%、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2%,全市23条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6%、28.5%;Ⅴ类以上断面达到60%,比上年增加7个百分点;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109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城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150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符合规定标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危险废物安全储存、利用率达100%。
2013年全市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89起,累计死亡102人,分别下降22.7%和24.4%。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3所,在校学生12.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学生12.6万人;普通高中52所,在校学生19.5万人;初中274所,在校学生26.8万人;小学868所,在校学生57万人;幼儿园1751所,在园幼儿21.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7%。诸城、寿光、昌邑、高密4市通过国家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4所高职院校和4所中职学校分别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3+2”和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职业教育招生试点。全市协议利用社会投资53亿元,建成民办中小学11所,在建9所。潍坊市“四位一体素质教育推进机制”荣膺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最高奖“特别奖”,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届获最高奖的地市。
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34家,卫生技术人员75937人,其中医生31654人,注册护士32091人。新农合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99.98%,累计筹集资金21.5亿元,报销1865.5万人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44项,中央和省补助4486万元。组建医疗联合体27个。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实现乡、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全覆盖”的基础上,延伸到8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国家级试点医院。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8家县级公立医院参与全国试点,试点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位列第三。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探索形成了公立医院“一三三三”改革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全市11个公共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以上馆,22个镇建成标准化图书馆。对1000个农家书屋进行了数字化升级,建成24家县级城市数字化影院。《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一次性通过文化部审批实施,评选命名首批市级非遗传习所50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10个、非遗传承教育基地6个,规划建设16个非遗展示厅和博物馆;省级非遗项目名录20个,有7个县(镇)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青州市《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三五”模式》被评为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项目中,潍坊市夺得12枚金牌、17枚银牌和7枚铜牌。参加2013年省锦标赛和冠军赛,获得金牌227.5枚、银牌117枚、铜牌119枚。成功举办第21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希望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联赛、“潍坊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和中国·滨海风筝冲浪等大型赛事,“希望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联赛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城市十大体育营销案例”。承办了全国青少年田径(16-17)锦标赛、全国软式网球锦标赛、省网球联赛和橄榄球冠军赛等赛事。
十二、市场物价平稳,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物价水平小幅上涨。201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3.6%、2.2%,交通和通信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下降0.5%、0.1%、0.1%、0.1%。衣着类、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上涨3.5%、0.5%、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分别下降3.2%和1.6%。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6元,比上年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482元,增长8.6%,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0.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7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3273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56元,增长14.3%,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9.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8.2平方米。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实现城乡就业24.9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4.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4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3.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8%。大学生创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在中心城区建设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全市规范认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9家,大学生创业园6家,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和园区13家。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企业五项社会保险扩面净增19.1万人,社保基金总收入160亿元。继续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连续第九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市25.4万名退休职工人均月增223元,增幅达到14.5%。调整完善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65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职工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由34.5万元提高到50万元,大病总报销额度达到100万元,城镇居民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全面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30元。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养老床位9600张,争取726亩省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指标。中心城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以上。中心城区和诸城、寿光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700元,其他县市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全市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800元和3600元以上。2013年潍坊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城市。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78458人,合法生育率97.5%,人口自然增长率2.64‰,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6.6,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到5.5‰以下。据人口抽样调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922.52万人。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2014年潍坊统计年鉴》为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秋德)7月2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曙光到青州市调度抗旱工作时强调,要充分认清潍坊市抗旱救灾面临的严峻形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统筹协调、综合平衡,坚持科学组织、扎实...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