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摄影作品诠释坚守和责任

潍坊晚报 2019-10-01 10:46 大字

本届摄影展亮点纷呈,参展专家及摄影师讲述创作初衷和故事

9月29日,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暨“一品景芝杯”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在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继续进行。作为今年山东省承办的“三大国展”之一,本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摄影名家名作云集且亮点纷呈。本报对部分前来参展的专家及摄影师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述本届摄影展的亮点及其个人作品。

李舸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本届摄影展呈现出四大亮点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潍坊举行的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呈现出一些新亮点:

一是参展作品数量多,收到了2.2万摄影人投送的作品8.8万件,超过24万幅作品,创历史新高。二是在征稿类别上进行了拓展,纪录类首次增设“长期关注单元”,希望通过这种形式鼓励那些深入生活、潜心进行深度创作的摄影师。在这一单元中,还有许多老一辈的摄影先辈参与,让人非常感动。“长期关注单元”还派生出了组委会致敬作品,向几十年关注基层社会发展变化的老前辈张甸、魏德忠致敬。三是本届摄影展览首次尝试评委推荐这种形式,以调动摄影名家、摄影组织、团体及媒体等广泛征集作品,以补充个人来稿的不足,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最后,本届展览上还将“商业类”调整为“创意与商业类”,引导更多的摄影人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思想去支撑作品、用新的艺术形式体现作品。

李舸说,这次展览得到了山东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潍坊市给予很大帮助。从整个评选环节到最后的呈现,虽然时间很紧,但大家合力把这个展览呈现出崭新的模样,“很多来看展览的作者,包括摄影业界的一些专家都认为,这一次展览是在整个国展历史上,呈现方式是最独特的、也是最用心的一次。无论是从山东来说,还是从我们全国摄影艺术展这个角度来说,都是一次崭新的呈现、创新,所以特别感谢”。

李舸表示,潍坊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潍坊在书画领域、书画市场收藏领域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值得很多人来学习,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合作的机会,“山东是一个文化大省,也是摄影创作的大省,在历史上曾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摄影艺术家,希望通过这次国展,能够调动山东更多的摄影人、摄影艺术家参与到火热的生活中,参与到对新时代的记录过程之中,希望能有一个不一样的新局面”。

白丽文评委推荐作者作品《大山人家》似画似照寄托新希望

作为本届摄影展览的一种创新形式,本届展览首次尝试推荐委员推荐优秀作品,邀请摄影界的专家、社团和媒体等举贤荐优,作为对个人来稿的有力补充。本届展览推荐入选作品占据总数的十分之一,来自福建厦门的摄影师白丽文的作品就是其中一幅。

在国展楼四楼,白丽文的作品《大山人家》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欣赏。它的拍摄对象是四川大凉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整体呈现温暖的黄色,画面中大面积的黄色是裸露土地的颜色,或灰色或红色屋顶的农家零散地分布在一处斜坡上,一条羊肠小道顺着山势绕来绕去,将一户户农家连接起来。屋旁、路边生长着一些树木,许是春寒料峭时,刚刚冒出星星点点柔嫩的绿色,仿若一幅画。静观之,让人感受到山居小村落的静谧。作品拍出了与众不同的视角,把建筑、自然、草木、山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当下的视觉体验,呈现出梦幻一般的色彩,使其既是照片又似画卷,天然而成无需雕饰。

白丽文曾多次到大凉山采风,在国家倡导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当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今年3月,春暖乍寒,白丽文途经所摄村落,在晨曦笼罩下,安静的村落里树木刚刚吐翠,那一抹抹新绿,让人心中温暖,充满了新的希翼。她便用镜头拍摄下来,在老师的帮助下,运用中国绘画的元素制作,为大家呈现出了这样一幅是照片又似画卷的摄影作品。

这一次入展对白丽文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来潍坊参展,在与同好现场交流的同时,也拍下他们的作品回去好好研究学习,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

刘波评委推荐作者抓拍镜头反映戏曲文化发展变化

今年56岁的刘波来自河南新乡,目前是新乡市凤泉区图书馆馆长,爱好摄影36年。他的纪录类作品《最美丽的风景》曾获得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铜奖,此次参展作品《戏曲路上》入围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在艺术类展区的一角,《戏曲路上》格外吸引人的眼球。画面中,两名身着戏服的女子一前一后坐在一辆蓝色私家车里。坐在前面的女子是驾驶员,身穿大红色戏服,妆容精美,手握着方向盘,眼睛凝视前方;坐在后面的女子身穿粉色戏服,面带微笑,歪着头看向车窗外。整幅画面艺术气息浓厚,尽管两人坐在车里,但仍隐约可见其妩媚身姿。

刘波曾在新乡市艺术馆工作过,这两名女子都是艺术馆的演员,也是他的同事。艺术馆的演员们经常参加演出,得知刘波喜欢摄影,每次都会让他帮忙去拍照片,这张照片就是那时拍摄的。“她们两个在家化好妆,和我约好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我以为她们会走着来,没想到是开车来的。”刘波说,在看到同事们的那一霎那,他觉得眼前的画面很唯美,就抓拍了这张照片。

刘波说,这个小小的镜头反映出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变化。“过去的戏曲演员很不容易,吃住排练都挤在一起,因为交通不发达,经常为了一场演出辗转奔波。”刘波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演员们可以在家化好妆,踩着时间出门,可以自驾,也可以坐出租,再也不用像原来那么辛苦了,“现在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也会享受生活了,这都是新时代带给我们的生活变化。”

于文钧评委推荐作者用镜头记录抗战老兵生活百态

63岁的于文钧是辽宁省营口市人,是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摄影二十多年了。习惯于用镜头记录社会发展、记录生活百态的他,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已经跟拍了130多位退役老兵,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生活,传递红色革命精神。

“这次评委会推荐的我的参展作品是组照《最后的军礼》,一共十幅照片,用镜头跟踪记录抗战老兵的生活状态,留下革命先辈们的印记,希望通过这些影像能唤起更多的人关注老兵群体,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于文钧说。

最近几年,于文钧一直在拍摄抗战老兵题材的照片,用光影记录营口市内抗战老兵历尽战火洗礼后归于平静的生活,用相机展现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永不熄灭的爱国热忱,为他们“画”出一幅幅珍贵的肖像。

《最后的军礼》中人物尹志宽是辽宁省营口市盖州陈屯乡人,1947年入伍,1949年退役。在大元山战役中,为伏击敌人卧雪一天一夜,脚趾冻掉留下残疾。退役在乡的几十年里,尹志宽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村里遇到军车时,都会禁不住以标准的军礼致敬。老人已于去年去世,在葬礼上,他作为现役军人的孙子也以一个标准的军礼告慰老人英灵,这最后的军礼是革命精神被传承下去的见证。“我会继续用镜头传递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于文钧表示。

二十多年对摄影的热爱与坚持,寄托了于文钧对抗战老兵、对家乡营口的深深眷恋,一张张震撼人心的作品,诠释着摄影人的文化坚守和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创作生涯中,我会沉下心境,精选题材,认真创作,用手中的相机观照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心声,努力创作出反映群众精神风貌的作品,这是摄影人的立身之本。”于文钧说。

文/图本报记者周晓晴刘燕

新闻推荐

田庆盈走访慰问潍坊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市公安局和市消防支队

本报讯(记者邵光耀)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9月3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田庆盈到潍坊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市公安局和...

潍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潍坊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