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青年”
封闭式寄宿学校内正在备考的女孩努力读书,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过去,这似乎是努力向上的青年们固定的生活轨迹。但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交融激荡,这一固定轨迹正在日益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或者大学毕业没有工作加入考研大军,或者工作几年后努力重回校园,而对于婚姻,也有许多年轻人有着不同的选择。
有人认为这是生活的压力所导致,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逃避现实,更有人赞赏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幸运的是,当前社会和城市有着越来越大的包容性,可以接纳年轻人越来越多元的选择。与此同时,对这些都市新青年来说,选择一方面意味着自由,另一方面,往往也意味着孤独。但无论如何,他们之所以选择,是因为心中有着一抹尚未被磨灭的光。文/图记者张舒
考研志A
是否考研,是大多数20岁出头的年轻人,面临的第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全国考研人数逐年上涨,从当年的165万增至今年的290万,4年间增加了约125万人,这个数据比很多城市的常住人口还要多。山东自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考研报名人数全国领先,数据背后,是25万考生渴望改变的命运。记者近期走访了省城多所全封闭式考研学校,采访了30多名寄宿考生,他们之中有的远离家乡,有的背水一战,有的为实现公益梦想前行……这个暑期已经结束,他们的考研之路却仍在继续。
唯一的本地寄宿生
“作为一名医学生,研究生学历是就业的最低门槛。”
家住济南的田冉冉,毕业于山东省潍坊医学院,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医学二本院校。为了能进入省内三甲医院就业,今年“二战”考研的她,选择住进位于山大路附近的一所全封闭式考研寄宿学校。父母心疼孩子,一直劝她回家复习,但主意已定的她觉得,“太安逸的环境易生杂念,影响斗志。封闭式的学习氛围更利于自我加压。”
2018年,当时还在念大四的田冉冉第一次考研,目标是全国“211”重点院校西安交通大学。开始考研复习就意味着放弃实习。确定考研之后,她再没有花心思在寻找工作等后路上。“时间只有一份,考研与实习本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时和她一起备考的同学复习到一半,就拿到了私立医院的录取通知。“在我们专业,私立医院的薪资待遇可以算是金字塔塔尖的那一层。不过,我的规划从始至终都没受影响。”
田冉冉的计划很明确,每天到院系的自习室,逼着自己在桌前坐一整天。“学医就业难度指数比较低,但对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一般的三甲医院最低学历都要硕士,顶级的三甲医院和大医院都是要博士,甚至很多县级医院,也招硕士和博士。”她说,自己的目标很明确,就想在本地就业,一是省城有多家全国闻名的三甲医院,二是离家近。
由于复习时间太短,今年二月份,考研初试、复试的结果相继公布后,她近半年的准备像是竹篮打水,考研失败与就业的压力接踵而至。查询成绩的当天,得知结果的她眼泪快流出来了,怕父母看到担心,又生生憋了回去。“如果要说遗憾,就是看到同学就业有着落时,会一闪而过这样的念头:如果当时不准备考研,花同样的时间去实习,说不定也可以找家不错的单位。”但田冉冉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于是用最快的时间整理好心情,开始“二战”备考。
据统计,在全国考研人数中,往届生参加考试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约占总考生人数的40%以上。今年,田冉冉也成为这40%中的一员。田冉冉给自己年底考研的定位是:背水一战,“班里三十多人中,我是唯一一个家在本地的寄宿生。”按照学校的规矩,每天上课前,大家要统一把手机放入教室专用的保管袋中,避免沉迷电子设备影响课业。这让她适应了很长时间才逐渐习惯,“好像又重回了高三时代。”
面试那天决定“三战”
于佳琪的老家在河北沧州。连续两年考研失败后,在妈妈同事的推荐下,今年夏天,她来到位于济南花园路的一所考研寄宿学校,开始了自己的“三战”之旅。
于佳琪的报考目标是南开大学——这所由张伯苓创办的百年老校,曾出过郭永怀、吴大猷等名人。其实,第一年考研,专业是公共管理的她选择的是天津财经大学。因为准备仓促,落选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第二年,她报考了同在天津的南开大学。
像于佳琪这样将报考门槛抬高的往届生不在少数。据调查,在全国考研人员中,第三次及以上参加考试的人数占7%左右。其中,超过半数的往届生将985、211工程大学作为自己的首选。“毕业头一年,同学聚会我都没有去参加。”于佳琪说,那个时候,大部分同学的工作都已尘埃落定,不少人就业单位的待遇还相当不错,这多多少少让她有一些心理落差。
“二战”初试分数出来的时候,她正和几个朋友在外面吃饭。“我一边夹着菜一边查分数,突然就一口都吃不下去了。”因为单科成绩差4分,她无缘进入复试。“后来的几天内,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也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每天就躺在床上刷手机。”其实,成绩出来不久,她曾接到学校电话通知,还有调剂的机会。但经过两个小时的思想斗争后,她最终放弃了提交申请:“因为除了南开,都是下下签。”
一个月后,在父母的劝说下,她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五月初,在石家庄参与面试时,她发现自己内心还是想读研。“面试前还摇摆不定,面试过程中发现还是不甘心,于是随便回答了几个问题后,买了当天的车票和当地特产就回去了。”
这段经历让她觉得,如果当初自己早做准备,大一、大二就开始备考,是有能力在毕业时拿到名校录取名额的,即使当时自己还没有读研的打算。这个想法也让两次落选的她一度很懊悔和自责。
今年7月份,经过一小时的旅途,于佳琪第一次来到济南这个陌生的城市。入住寄宿学校后她发现,班里不乏像她一样继续“三战”的同学,这也一定程度上让她感到释怀,从自责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生活中每一件事的结果,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定。在人生的时间表上,身边的人有的领先于我,有的落后于我,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节奏,他们有他们的,我有我的。耐心一点,我不会让任何人扰乱自己的时间表。”
为公益事业放弃就业
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的临沂姑娘吴淑娴,今年春天和双胞胎姐姐一起来到济南一家寄宿学校准备考研。怕待在一起分心,姊妹俩特意选了同一学校的两个校区,相约只在每个周末见面。
读本科时,吴淑娴在学校小有名气。因为担任过“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在学校的首届负责人,当年很多同学都认为她的这段经历会对就业大有助力。吴淑娴自己也没想到,这会改变她原本打算毕业后回老家当老师的初心。
“最初接触到公益支教,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大二的时候,她在课堂上听老师读了一篇参加支教的日记,很受触动。当天回宿舍的路上,正巧看到校内张贴了一张支教项目招募负责人的宣传海报。她几乎是立刻就打电话报了名。面试中,吴淑娴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打动了考官,她也因此成为这个支教项目在学校的第一届负责人。
从大二到大四,三年间,吴淑娴去过十几个村办小学支教。“印象最深的那个学校,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班里学生的年龄从7岁到13岁不等,只能一组一组的错时上课。学校老师一人身兼语、数、外、音、体、美多门课程。”不会说普通话的孩子,没有自来水的学校,家徒四壁的房间,让打小生活条件不错的吴淑娴很震撼。“支教的那半年,每天不到六点起床,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
这段经历让吴淑娴觉得,当老师虽然是个不错的就业选择,但做公益却能给更多孩子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做公益事业,北京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平台。但单凭理想和信念很难做成,还需要专业、资金、精力、人脉等很多因素的支持。以我目前的水平,想从事这个行业,能力远远不够。”于是,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她有了考研的念头。经过一番斟酌,最终把目标定到地处首都的中央民族大学。
在大家纷纷忙于参加秋季应试找工作的阶段,吴淑娴的这个决定让不少同学感到意外。但她得到了姐姐的支持。为了鼓励妹妹,吴淑娴的姐姐也放弃了应届招聘,陪她一起考研:“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投身公益事业是我们考研最大的动力。”
空巢记B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旅游,一个人生活……近年来,年轻人只身一人生活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社会现象,“空巢青年”一词应运而生。它通常指年龄介于20到30岁之间,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居住的年轻人。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单身成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其中7700万为独居。异乡打拼、享受自由、不想将就……这些选择独居的年轻人,到底是出于自愿还是无奈?
不知该拨给谁的电话
今年30岁的小成,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小山村里,父母都在老家务农。从2011年大学毕业独自一人来到济南打拼,不到十年的时间,他已贷款买了两套房子。单位里的已婚男士经常说,最羡慕的人就是单身的他:下班没有催促回家的电话,家里没有哭闹调皮的娃娃。女同事则调侃他是“钻石王老五”,经常会介绍适龄女孩和他相亲。
最初,小成很享受这种单身生活,“在家想干嘛就干嘛,不用考虑会不会影响到别人。平时跟家人保持联系,周末可以自己出游或者约朋友。”有朋友感叹独居的孤独,但他对此没什么共鸣。“和别人一样,每天都按部就班,没什么区别:上班,下班,吃饭,看电影,玩游戏。唯一的不同,是做这些事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虽然不太会做饭,但靠食堂或外卖也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因为单身,赶上休息日或节假日单位加班,他都主动请缨,“既可以避开出游高峰期调休,还能挣三倍工资,多划算。”平时同事谁家有急事要替班,他也都答应的很痛快。为此,小成在单位人缘不错,领导和同事都挺关照他。
直到今年7月份,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身为“空巢青年”的恐慌。一天夜里,小成骑摩托车时意外摔断了腿。躺在一地塑料碎片旁边,忍着钻心的疼痛等待救护车的时候,打开手机通讯录想给亲友打个电话,却发现不知道该拨给谁。父母远在老家,一时半会来不了,知道了只会干着急;女朋友谈过几个,每个最后都不了了之,这时候打过去也不合适;朋友们要么结婚后逐渐疏离,要么在家带孩子陪老婆。考虑再三,他最终给自己的部门领导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顺便请假。
那晚,最终是接到电话的领导又叫了一名男同事,两人在医院里跑东跑西带他做各项检查,预约手术,又办理了住院后才离开。凌晨3点多,折腾了一夜的小成独自躺在病床上打点滴,突然鼻头一酸,眼泪滑落。“那时候才知道,独居的人最怕生病,那是最孤独的时刻。”
术后半个月,他坐在轮椅上翘着打着石膏的腿,一个人坐火车回了老家。“想回到父母身边的那种感觉从来没有这么迫切过。”小成说,以前有同事劝他早点成家,他很不以为然;现在,他会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一半自由,一半孤独
85后的杨洋在济南一家全国百强地产企业做销售,十年时间从一线员工熬到年薪20万的部门主管。
刚毕业的时候,因为家在济南,她顺理成章的和父母、姐姐住在一起。最初,一家四口都忙着上班,加之父母觉得女儿大了,平时并不太管她。可后来,随着父母退休、她过了25岁之后,老人不时就拿“谁谁家的女儿”为例催促她的婚事。加之生活习惯、作息时间不同,杨洋和父母商量过后,最终从家里搬出来在单位附近自己租房住。
最初,一个人的生活让她觉得舒服极了:不想吃饭、不想打扫卫生时没有妈妈的唠叨;晚上看电视、刷手机到深夜也没有爸爸的管制。周末在家宅着躺一整天也没人催她起床……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之后,杨洋逐渐从开始惬意到觉得无聊。因为工作忙,她平时几乎不开火,在出租屋和单位楼下的早餐摊上草草解决早饭成为生活常态;午餐和晚餐有时点外卖,有时在便利店购买性价比更高的盒饭。周末想回家找父母蹭饭,但自从姐姐嫁到外地又生二胎后,爸妈忙着照顾两个外孙,连过年都不回济南了。她彻底成了做什么都一个人的“空巢青年”。
“一个人上班下班,下雨没人送伞;一个人逛超市,大包小包都得自己拎着;一个煮饭吃饭,碗筷放在水池里没人洗;一个人睡觉,夜里被噩梦惊醒只能开着灯入眠。”杨洋说,一个人住的房间里,一半装着自由一半装着孤独。今年夏天,她突发奇想,和每个自己经常光顾的早餐摊老板都照了一张相,然后发到了朋友圈。卖粥的、炸油条的、蒸包子的、打豆浆的,因为经常光顾,每家店老板都记得她的口味。“他们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和他们见面的频率,甚至比父母亲友更频繁。”她在朋友圈里写到。
像小成和杨洋这样的独居青年,在城市中并不是个例。据统计,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7700万是独居成年人。这些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打拼,单身且独自居住的“空巢青年”们,过着“冷暖自知”的生活。令他们感到孤独的原因有很多,单身、缺乏陪伴、前途未卜或不被理解,都有可能触碰到他们的痛点。
“孤独经济”的生意经
有数据显示,2018年,山东省的“空巢青年”数量为300万。根据分析,在22—30岁的职场青年中,有41.76%处于未婚状态,58.24%处于已婚状态。未婚青年中,有30.39%独租居住,11.77%独居有房,另有32.35%与人合租,7.87%的人与家人同住,17.65%选择住宿舍。综合来看,山东职场未婚青年共有62.74%租房居住,42.16%的人处于独居状态。
像青岛、济南、济宁、烟台、潍坊等求职者较为青睐的城市,年轻人的空巢比例也比省内其他城市更高。另外,互联网、医药、金融是空巢青年出身比例最高的行业,物流、媒体、房地产行业则紧随其后。
据统计,去年我国单身人群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5000元,另外约有10%的单身男女月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元以上。随着单身人口比例升高、年龄降低,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在消费上选择“一人行”。迷你KTV、方便小火锅、单身公寓等一波瞄准“空巢青年”的新商业模式正迅速兴起,各行各业的商家也都盯紧着都市人的孤独生意,“孤独经济”应运而生。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7.69%的孤独人群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而消费;超过40%的人因此每个月大概花费1000到3000元,34%的人会花3000到5000元。
据阿里集团的消费数据显示,去年“单人份消费”增长显著,例如:购买单人火锅电磁炉的人数增加了240%,迷你榨汁机的成交量增长了160%,迷你洗衣机的交易额也冲破10亿元大关,美团外卖更有65%的订单来自未婚消费者。
另外,萌宠经济在“孤独经济”中,消费能力占比也相当高。根据《中国宠物消费者行为报告》统计,独自生活的青年为寻找陪伴感,舒缓压力,正成为萌宠经济最大的消费人群。2018年,中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达1708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达2000亿元,其中主要的贡献者就是80后、90后青年人群。一些人将近一半的工资,都花在宠物相关的项目上。
(本专题撰稿涉及人物均使化名)
新闻推荐
9月1日,以“聚焦新动能共享新机遇”为主题的第25届鲁台经贸洽谈会在潍坊鲁台会展中心开幕。期间将举办海峡两岸博...
潍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潍坊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