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脚步丈量这方热土

潍坊日报 2019-08-06 08:47 大字

□本报记者张秋德于卿

通讯员周鹏程

“看着综合保税区一天天成长壮大,听着人们对综合保税区的真心夸赞,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十多年来,参与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和发展,磨练了心智毅力,付出了青春和汗水,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盛夏时节,正在建筑工地督导安全的房伟,对记者娓娓道来。

2006年夏天,房伟走出大学校门来到综合保税区的前身出口加工区。当时,这里还是村落、田地,城市配套设施几乎是空白。

新区刚建,人手少,专业技术人员更少。他正视现实,尽快摸清这里的土质、水源、村落、人口的分布等;头顶烈日,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自己动手绘制项目用地、园区布局、总体规划等图纸。有了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房伟对区域资源禀性摸清了,将设想意图体现在规划里,积极建言献策、技术把关,为党工委、管委会决策当好参谋。

2009年,出口加工区开始转型升级“综合保税区”。按照国家十部委要求,出口加工区要“增容扩区”,围网面积要扩大。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房伟带领有关人员做好规划设计。他对二次围网所涉及的村庄、企业、住户逐一走访,对新增面积进行产业规划。

“由于时间紧、标准高,加上经济支出受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基础规划全部委托给设计部门,有些基础性的东西还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时提出了\‘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不保证休息’的口号,‘五加二,白加黑’是工作的常态。”房伟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说,“那个紧迫劲,真是形势逼人,进度逼人,标准逼人,那段时间就像高考进入倒计时。”

面对难题,房伟没有抱怨,相反把这段时间当成锻炼自己的机会。他挑选了两名助手,吃住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及时将规划初稿拿出来,让保税区领导和同志们讨论,集思广益,反复完善提升。最后,提交给专业规划部门,通过多轮修改、调整、论证,层层申请、审批。为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指导,他紧跟紧靠、现场办公,及时修改调整,在潍坊、济南、北京三地往返。功夫不负有心人,综保区总体规划顺利通过住建部审批,成功获得国务院批复,潍坊综合保税区一路领先,成为全国第十四个综合保税区。

2012年,保税区规划业务由市规划局统管,房伟的工作转向了建设管理。他沉下心,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细化,积极学习外地经验,做好“对标”工作,让城市建设有序、高效、高质推进。在工程招投标方面,严把企业公开招标关,严格招标流程,审查招标备案、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学习借鉴青岛、济南等先进地区关于社会投资类项目发包备案做法,将企业原招标时间由1个月缩减到7个工作日办结。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他严格把守和传导“安全首位制”“日巡月检制”,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带领安全监督人员深入工地一线,查隐患、促整改、补漏洞,让每个工程都做到“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在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优化改革方面,敢于尝试革新,通过办理明白纸、容缺受理、内部流转等方式,将审批环节卡脖子事项松绑后移,实现了安全措施备案、施工许可审批并联办理,一日办结,确保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审批时间不超过45个工作日,实现企业跑一次腿,最终达到零跑腿,深化了“放管服”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

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在忙碌中,房伟在保税区工作14个年头了,每天忙忙碌碌,用爱的脚步丈量这方热土。如今,进入新时代,实现新跨越。他将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为把保税区打造成开放发展新高地、推进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新闻推荐

奎文区聚力“双招双引”推动大项目攻坚

本报讯(记者李文莉通讯员高斐)通联壹号仓智慧物联项目、动力智谷项目、鸢都湖康养小镇等一大批精准布局的大项目...

潍坊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潍坊,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