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兆瑞:在风筝上敲锣打鼓

潍坊日报 2017-12-23 10:14 大字

□本报记者谭黎明

如今,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走过了34年的历程,而潍坊风筝大师王兆瑞也完完整整地参加过34届风筝会。已年过六旬的他,从十岁开始就扎风筝、放风筝。他天资聪颖,边扎边学,短时间就将风筝扎制得像模像样。如今王兆瑞是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忠实粉丝和拿奖无数的获奖专业户,他痴迷风筝,致力于风筝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一干就是一辈子。

获奖专业户,专做“奇”风筝

在王兆瑞看来,做风筝的手艺人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做风筝,需要极大的耐性和气性。一个龙头要用几百根竹篾,一只金鱼风筝做半个月,这些活心浮气躁的做不了。“跟其他手工艺不同,风筝的最大特点是能不能飞好。风筝拿在手里一看、一放,立分高下。”王兆瑞说。

为参加每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王兆瑞可谓绞尽脑汁,年年都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新,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2011年,为迎接二十八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王兆瑞创作了新式的锣鼓风筝,将风车锣鼓挂件挂在软体鲤鱼型风筝上。鲤鱼飞上天,发出了“咚咚锵锵”的响声,有趣至极。“早在以前就有锣鼓风筝。但锣鼓风筝有个问题,如果锣鼓太大,就不容易起飞,如果锣鼓太小,声音又太小。所以我研究了风车锣鼓挂件,这样既便于放飞,又保证声音效果,一举两得。”王兆瑞告诉记者。

在王兆瑞手里,传统风筝从杨家埠走出了潍坊,走向了国际。而他自己也从一名“风筝艺人”,成了“国际一级风筝艺术大师”“民间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走出去”,让潍坊风筝飞向国际

王兆瑞制作风筝的精湛技艺,让他有了更多机会走向国际。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意大利、德国、瑞典、挪威、坦桑尼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其作品以独特创新的优势,赢得了众多中外风筝爱好者的喜爱,多次代表潍坊参加国际、国内风筝大赛。

2015年,王兆瑞受邀参加芬兰的风筝展示,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当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天展览结束,几个国际友人好奇地走上前表示:“你给我们扎风筝,我们请你吃海鲜喝啤酒!”王兆瑞为难地表示绢、刀、笔、细竹等扎制风筝的材料工具都没在身边,做不了。但外国友人大包大揽地说所有工具都有,不由分说地簇拥着王兆瑞来到一个工作室。王兆瑞看到外国朋友准备的扎制风筝材料哭笑不得——没有绢,就用美术彩纸代替,刀用的是普通的美工刀,浆糊用胶水代替,画笔就找了一个小刷子代替,关键的是没有做风筝骨架的细竹,一个外国人一拍脑袋,找来一个旧的木质拖把杆,说这个劈开可以用……在外国朋友的强烈要求下,王兆瑞用这些随手找来的工具和材料,简单做了一只蝴蝶风筝,没想到外国朋友拿着这只“不专业”的风筝连连赞叹:“太神奇,你是艺术大师!”

那次的事情王兆瑞印象深刻。“外国人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非常喜欢,好奇心也非常强,精美的风筝就是潍坊的名片,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王兆瑞说。

传承技艺,期待老手艺别失传

如今的王兆瑞退休在家,闲来无事会找出自己当年做的各种风筝细细观赏回味,“锣鼓风筝”“爆竹风筝”“葡萄风筝”……这些曾经自己费尽心思并且斩获各类奖项的风筝,如今也像退了休的“老伙计”,尘封在箱子里。他期待着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喜欢风筝,传承风筝文化。“现在从事传统风筝扎制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喜欢玩手机、上网,喜欢快节奏的生活,静不下心去研究琢磨一项老手艺。”他认为,传统的手工风筝既精美,又环保,就算现在科技高速发展,传统的技艺也是无法被机器取代的。

可喜的是,王兆瑞经常受到邀请去外地进行风筝表演,也常常应学校邀请,走进学校教授孩子扎制风筝的技艺。“尽量培养孩子的兴趣,争取传承下去。”多年来,他教出手的徒弟已不下百人,其中还有外国人,个别有出息的徒弟如今已办起了大型风筝厂,促进了潍坊风筝产业的发展。

新闻推荐

大虞街道在全区率先完成社区党委换届

本报讯(记者马林峰通讯员韩振勇)奎文区大虞街道严格程序步骤,严把资格评审,严格标准要求,在全区率先完成社区党委换届选举工作,9个社区顺利产生出新一届社区党委委员49名。工作推进“一盘棋...

潍坊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