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区实验小学:“小种子”引向未来大世界
▲坊子区实验小学刘校长给学生发种子红包本报讯(记者孙孔嘉通讯员刘剑锋)近年来,坊子区实验小学用课程来支撑孩子们的校园生活,用课程来引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基于学校现状,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用一系列的课程来丰富孩子们的童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多次在全国的教育论坛上发言介绍经验,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经验也多次在国家论文刊登。
如今,不少人再次走进坊子区实验小学时,都会惊奇的发现:校园的孩子们变了,一个个是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读书郎;是热爱探索,深入思考的学习者。这一切得益于该校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发“种子课程”体系,按照横坐标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纵坐标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架构多元、多阶、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
然而,就在两年前,这所区域实验类的学校却经历了“摘牌”的命运。就在这2年的时间里,坊子区实验小学经历了“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到“一鸣惊人”的逆袭之路,而这条逆袭路的源头却是一颗颗的小种子。
2015年六一儿童节,全校1300名孩子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十五颗向日葵种子。孩子们从了解向日葵的种植方法、生长习性、管理方法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种植方案,然后播下种子,浇水施肥,观察记录……那些未成长起来的向日葵,孩子们也进行了讨论交流,总结了失败的原因。
“这是我们学校为孩子们精心设计的一次活动。通过孩子们种植向日葵的过程,我们把育人目标精心设计其中,想让学生用时间、用体验来浇灌、来等待,学习体验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学习做事细心耐心,关注细节,从小做起。”一位教师介绍说。在种植、观察、照顾、等待的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也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开发与延伸。
一颗真正种子引领开发“种子课程”体系。学校在“种子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开发,创建了一系列的“种子”课程体系:“击掌课程”种下了“平等、信任”的种子,让孩子们每天充满期待;“淘宝节课程”种下了诚信交往、经济意识、市场规则、感恩意识、社会责任的种子,还有“零食节”课程、“圣诞节”课程、“爬行节”课程……学校利用多元化“种子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孩子从中都能收获不同的成功体验,就像刚刚发芽的一颗颗种子,在实验小学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一颗颗向日葵引领“种子课程”。学校按照“脚踏实地,从小做起”的“实小精神”,确立了培养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踏踏实实,工作要从小做起,生活要以小见大的实小学子为目标,用一系列的课程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特别是设计开发的“种子课程”,发挥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向日葵“种子课程”的实施,学校逐渐探索发现“种子课程”还需要向更深处挖掘。
2016年,学校又利用“宝葫芦”种子课程继续引领深度课程开发。此次,学校选择种植葫芦种子,主要是基于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宝葫芦”情结,像八仙过海中的“宝葫芦”、葫芦娃兄弟、《西游记》里的“宝葫芦”……当葫芦收获后,孩子们脑洞大开,异向思维纷纷展现,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深加工:依形雕刻,彩绘,烙画等,作品缤纷绚丽。同时,“年级课程组”的老师们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宝葫芦有关的创作,引导学生画宝葫芦,唱宝葫芦,演宝葫芦剧,做宝葫芦诗歌,夸宝葫芦等,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力,达到了课程的纵向深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虚拟种子博物馆落实立德树人。通过“种子课程”的深入,学校的“育人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在真实种子的种植中体验感悟,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发展接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年级段设立不同的道德“虚拟种子”,建立虚拟种子博物馆,让每一个孩子都要通过相关的体验、实践、测试等获得本学期的道德“虚拟种子”,从而开启下一颗道德“虚拟种子”。
新闻推荐
(一)不准携带火种进山、进林区;(二)不准焚烧地边、地堰;(三)不准在林区内上坟烧纸、烧香、燃放鞭炮;(四)不准在树下堆积、焚烧秸杆、树叶;(五)不准在林区内吸烟、野炊、烤火;(六)不准在林区内从事野营...
潍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潍坊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