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起与他的哑巴辣椒
□于家干郭岐
凌晨3时,哑巴辣椒的家庭作坊即传出了刀板锅勺交响曲——这是陈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计和不变的功课。哑巴辣椒是陈师傅(哑巴)创出的牌子,笃定亲自操刀掌勺,大儿子陈家珠只管当火头军,拉风箱。陈师傅的操作可是地道的精工细作——青萝卜切2.5毫米细丝,长短粗细均匀;辣疙瘩咸菜片出的薄片近乎透明,再改切1毫米细丝备用。油则用花生油,不用猪油(猪油冬天凝固,影响菜品美观),然后是八角、葱、姜、干红辣椒丝、甜面酱爆锅,香气四溢,遂将青萝卜丝、咸辣疙瘩丝入锅翻炒,吃进滋味。起锅后,淋以崔升扬崔记香油坊的香油,再覆以香菜梗,猪肉丝、小海米、碎鲅鱼籽,色、香、形、味俱佳,诱人食欲。
天亮了,儿子挑担,父亲摇铃,一款民间小菜连同陈氏父子的身影,就这样走进了潍坊的街巷集市,走成了老潍坊的一道市井风景。
哑巴陈师傅祖居潍县城里三条过道,属于潍县四大家族中的陈大观后裔老三支第二十世。三条过道,陈氏族聚之地,名人辈出,科甲蝉联,巷口悬“鹿鸣接响”匾。清代出进士、举人十多人,民国年间涌现出了医学博士、象棋大师、教育家、企业家等众多名士乡贤。
陈师傅的祖父曾开继成(谐音)布庄,家大业大。陈师傅先天聋哑,但天资聪颖,父亲用实物教他识字,遂能读书写字。妻子庄玉兰是于河乡南庄村人,三岁丧母,五岁到陈家当童养媳,一生为陈家生育了五儿二女。庄玉兰心灵手巧,且吃苦耐劳,主持家务外,晃元宵、包粽子、擀饼,是陈家经营的主要劳动力。
陈师傅十几岁即在东关同盛(谐音)银号干活谋生,当的是小伙夫。银号的人见多识广,自然“嘴刁”。但怎奈小陈师傅善于钻研,善于实践,期间琢磨出了多种美味饭菜。他的萝卜辣椒借鉴庆德楼“八宝辣椒”的做法,添加了辣疙瘩咸菜丝,减去焯水环节,一次成菜;同时,增加了海米、鲅鱼籽,形成了多味口感,深对银号员工的口味——哑巴辣椒诞生了!
1948年潍县解放后,私人银号被取缔,陈师傅失业,他便在城里大十字口路西租房两间,开起了食品店。上元节卖元宵,端午节卖粽子。论分量,别人家的元宵湿着称算一斤,而陈家的元宵湿着称一斤半算一斤。由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生意甚是红火。平日里,陈师傅则推出了他的主打招牌哑巴辣椒,配上老伴和女儿擀的拉沓饼,他手持串铃,大儿子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成为市民们欢迎的一嘴。
后来,他将盛辣椒的盆子换成了长方形的玻璃盒子。香菜梗,猪肉丝、小海米、碎鲅鱼籽覆盖在辣椒上,保证卖出的每一份都有这些美味的点缀。陈师傅在一买一卖中伴有一整套肢体语言,教你如何饼卷辣椒,如何汤汁不漏,幽默夸张,让人忍俊不禁。食客们吃得香香甜甜,他也美滋滋、乐淘淘——他的价值得到了肯定和褒奖。当时,推车的,挑担的,赶集的,上店的……一卷饼卷辣椒,只需一角钱,有滋有味,解饥解馋,是地道的平民美食。就这样,这款民间小菜以其谦卑的身价植入了潍坊人的味觉基因。
据解放初期博古街饮食领导小组组长、潍中饭店厨师马长龙先生说,当时,饮食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量、卫生以及遵纪守法互查,陈家始终是模范户。
时下,哑巴辣椒不仅是百姓餐桌的最爱,还登堂入室出现在星级酒店的豪宴,甚至于驰名省内外。2009年,“哑巴辣椒”被命名为“潍坊名吃”。
陈师傅的长子陈家珠老人说,爸爸做人做事认真,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往往很严厉。但对街坊邻居却和善风趣,他的口袋里总是装有糖块或山楂饼,见了小孩就分。而背对灯光表演手影,则是他的另一绝活,他的表演总是引来孩子们一阵阵开心的笑声。陈师傅虽是哑巴,但精于人情世道,街坊邻居家的红白喜事,他往往是出色的总指挥,不失礼数,有条不紊。
文革期间,经济停滞,百业凋敝,再也无他可干的了。但混天聊日不是他的本性。于是,他便走出家门,自愿在大街上当起了无一分钱报酬的业余交警,不论酷暑严冬,伫立街头,指挥交通,一丝不苟。
可敬的敬业工匠!
可敬的草根好人!
让我们记住哑巴师傅的名字——陈鸿起,生于1903年,卒于1984年,享年81周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孙孔嘉)7月6日,农商互联电商码(试验码)赋码仪式在潍城区举行,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个获得农商互联电商码的企业。据了解,2016年7月,商务部提出了开展农商互联,建立缓解农产品...
潍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潍坊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