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审判让亲情“雨过天晴”
诉前调解,兄妹握手言和
有法谚云:最瘦的调解胜过最肥的判决。近日,潍城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法定继承纠纷案件。随着案件的了结,对簿公堂的兄妹也握手言和。
原、被告系同胞兄妹,父母去世后,双方未能就财产分割达成一致意见,妹妹一纸诉状将哥哥诉至法院,请求法院依法分割财产。为唤起当事人之间的亲情,潍城法院没有一判了之,而是将案件分流至北关街道家事纠纷调解工作室,邀请村居干部、人民陪审员、当事人长辈和朋友等多种调解资源,凝聚情、理、法合力,引导双方心平气和地达成调解协议。
这只是潍城法院探索调解程序前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目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积极引导当事人接受诉前调解,除法定不适合调解的案件外,一律由人民调解员先行调解,并在辖区乐埠山和北关2个街道建立了家事纠纷调解工作室,就近为当事人提供弥合亲情的“诊疗方案”,努力使纠纷不出村居。对达成调解协议并符合条件的案件,经当事人申请及时予以司法确认。自 2016年4月份以来,该院诉前化解案件80余起,诉前调解率为35.8% 。
灵活审判,古稀老人老有所养
年逾七旬的范大娘状告儿子不履行赡养义务。法官受理案件后,考虑到原告年事已高,且身体状况欠佳,无法亲自到法院说明情况,便决定上门了解事情原委。
原来,范大娘育有一子两女,丈夫去世后一直由三子女轮流赡养,但 2013年原告中风后,其子便不再过问。因范大娘年事已高,又没有收入来源,无奈之下将儿子告上法庭。
案情并不复杂,双方当事人也有调解意愿,于是承办法官联合妇联、村委会等部门多次到被告家中进行调解。最终案件达成和解,被告对不愿赡养母亲的错误行为进行了自我检讨。看到家庭重聚的久违画面,范大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真诚地对承办法官和工作人员道谢。
妇联、村委会等社会力量接入家事审判,只是该院家事法庭专业化与社会化、人性化有益结合的一个方面。潍城法院在着力于家事审判自身改革与建设的同时,将构建“网格化”纠纷化解平台作为重中之重。该院积极争取党委支持,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全区家事纠纷化解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区委政法委牵头,联合团区委、妇联、民政等8部门建立了联动工作机制。通过与各部门的紧密合作,构建起高效便捷的家事纠纷处理网络,为家事纠纷的多元化解疏通了渠道。
心理干预,母女打开心结
张某与李某结婚十几年,育有一女,生活虽平淡但也幸福。近日,张某却起诉妻子李某要求离婚。
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考虑到双方结婚时间较长,又没有实质性矛盾,就邀请两名家事调查员参与调解,力争化解双方矛盾。家事调查员经走访发现,张某和李某关系一直比较融洽,但其女儿张小某上初中后,逆反心理加剧,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张某认为是妻子李某不关心家庭和孩子所致,一气之下起诉离婚。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征得双方同意后,承办法官邀请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对张小某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 经与张小某进行交谈,心理咨询师发现张小某其实是一名非常乖巧懂事的孩子,她是看到父母经常争吵,害怕父母离婚,才故意在家耍脾气,借此引起父母的关注。将张小某的情况反馈给张某和李某后,他们非常后悔,表示不再离婚,不再争吵,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事纠纷千万种,仅凭法院一家之力,很难妥善化解。为集聚社会优质资源,形成家事审判整体合力,潍城法院组建了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和社会义工4个家事审判辅助团体,从调查分析、调解纠纷、心理辅导等方面协助家事审判工作。尤其是在涉及未成年人抚养的案件中,一律邀请心理专家提供心理咨询、 参与调解,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贺丽
新闻推荐
苏雪儿在上月结束的“你好潍坊”大型颁奖盛典上,一群孩子用一首优美的朗诵呈现出了温暖的潍坊。原来,这群孩子来自“惊鸿奇迹·苏老师口才教育”。创始人苏雪儿向来关心孩子的语言教育问...
潍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潍坊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