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泉城”找到了是个公益团队

潍坊晚报 2017-04-10 15:24 大字

4月8日A06版,本报以《“泉城”你是不是“风筝叔叔”》为题,报道了“风筝叔叔”经常捐款帮助潍坊市贫困家庭、学生的事迹,而且最近一名“泉城叔叔”又给市红十字会汇款8000元用以捐助孤儿,“泉城叔叔”还为德州“单褂哥”常春利家属捐款5000元,多地媒体都在寻找这位自称“泉城”的好心人。4月9日,潍坊市一爱心团队的刘先生多方打听,终于帮记者找到了“泉城”的联系方式。记者当日联系上了远在苏州的“泉城”,原来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公益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匿名捐助需要帮助的人。

1

寻找

爱心人士费心找到

9日上午,潍坊市一爱心团队的刘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称,他费尽周折找到了“泉城”的联系电话,他也不认识“泉城”,但通过关注本报关于“风筝”、“泉城”的相关报道,非常敬佩他们。看到本报及不少外地媒体最近都在寻找“泉城”,他在他们爱心团队说起此事时,无意中听队友说有人认识“泉城”,他就让队友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泉城”的联系方式。

记者向刘先生表示了感谢,赶紧拨打这个显示为江苏苏州的手机号,对方接听后,一听记者表明身份就明白了。“我是‘泉城\’,但我们是一个爱心团队,我有时捐款用‘泉城\’,有时用‘风筝\’,还用过‘姑苏\’。”他说,最近他捐助常春利家属5000元,就是以“泉城”的名义汇的款。他也是以“泉城”的名义给潍坊市红十字会汇款8000元,捐助潍坊市的孤儿。在记者多次询问下,他才说,他叫陈冰硙,在苏州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工作,是一名退伍军人。

2

感动

成员分散全国各地,统一匿名捐助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也以此而自豪,在部队天天接受党的教育,回地方又正好从事救助工作,所以我做这些真的微不足道。”陈先生说,大约五年前,他有幸认识了“风筝”大哥,他非常敬佩“风筝”经常帮助贫困家庭的义举,加入了他带领的匿名公益团队。

陈先生说,他们团队的“风筝”非常低调,“风筝”并不是潍坊人,具体哪里人他不方便说。而且他个人认为,他们不能炫耀自己的善举,否则就失去了做慈善的本来意义。因为一旦把慈善作为炫耀的资本,善心将丧失殆尽。而且慈善的目的不是做秀,而是让受助者受益。捐款是出于个人内心,给自己心灵一次提升和净化的机会。

陈先生说,他们公益团队的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统一采取匿名捐助方式,“泉城”、“风筝”、“姑苏”等都是他们团队成员的名字,希望能够尽自己一份力,给有需要的人一点帮助。他们有一个微信群,团队成员看到有地方媒体报道关于困难人群需要帮助的消息,大家会进行交流,最后由某个人作为代表,向当地慈善组织定向捐助,捐款人多会以各地地名命名。这次他用“泉城”的名义给德州、潍坊的两笔捐款确实是他操作。近几年,他们的捐款都用在了山东、江苏、甘肃等地的困难群众、学生。

3

信念

“风筝”不止一人,善举会唤起更多爱心

本报2015年1月曾以《云南“小风筝”捐千元报恩潍坊》为题,报道了云南昭通家庭贫困的苗族女孩小杨得到了潍坊市一位好心人的资助一事,那位好心人自称“风筝”,说自己是潍坊人。这也是“风筝叔叔”及本报牵头打造的潍坊标志性爱心公益品牌“风筝之爱”的缘起。

而陈先生所说的“风筝”不是潍坊人,由此推断,可能不是同一个人。不过,不管是不是同一人,他们真诚的善心,热情的善举都是一样的。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受到帮助的人,也指引着其他人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热心人的帮助,记者知道了好心人的消息,这个爱心团队默默地为各地困难群众奉献爱心的精神让人感动,不管是受捐助的人们,还是看到他们善举的市民们,都不会因为他们的“默默无闻”而遗忘他们,他们的爱心会唤起更多的爱心,相信越来越多的“风筝”、“泉城”会涌现出来,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温暖。

新闻推荐

市委巡察组进驻情况一览表

被巡察单位潍坊综合保税区巡察时间2017年4月7日—2017年5月11日值班电话17753617984工作日8:00-20:00邮政信箱潍坊市第1705号信箱邮编:261061电子邮箱wfxcz8@weifang.gov.cn被巡察单位潍...

潍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潍坊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