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南天险穆陵关乱世征战起烽烟

农村大众报 2021-09-01 13:46 大字

《临朐县志》记载:“穆陵关:东周时期齐长城关隘,位于临朐、沂水两县交接的大岘山上,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鲁东南通往齐国临淄的咽喉。大岘山东连太平山,西接沂山,三山相连,齐长城蜿蜒山脊,穆陵关扼居其中,险峻天成。”

据传,西周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率文武百官巡游天下。一日来到大岘,见此地山势雄奇,灵气充盈,风景秀美,气候温和,心情格外舒畅,下令在此修建行宫。历时日久,穆王爱妃盛姬患病而逝,葬于山上。后人因盛姬陵墓在此,遂将此山称为穆陵。后人在此筑关,成了齐长城第一雄关——穆陵关。

临朐县博物馆副馆长李福昌介绍,穆陵关是齐长城上一个重要的关口,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关隘之一。齐长城东接沧海,西连岱岳,北走燕赵,南控徐淮,是齐国与鲁、莒、楚诸国的分界线,穆陵关坐落在这国界上,扼守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称“齐南天险”,因此近三千年来,这里烽烟四起,战事不断。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赵匡胤穆陵关上伐韩通。”临朐县东镇庙管理所负责人张新民介绍。

赵匡胤和韩通,曾经都是后周的重要将领。韩通为人忠烈,性格暴躁,人送外号“韩瞪眼”,是一标准的武将。公元960年正月,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时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的韩通,不忘后周恩泽,忠心报国,就拉着人马来到穆陵关,据险对抗赵匡胤。

传说韩通是沂山的长臂猿转世,来到穆陵关后,他就恢复了前世的法力——他的胳膊能一伸丈二。

为伐韩通,赵匡胤亲率大军来到穆陵关前,先是安抚、劝降。他称后周气数已尽,让韩通顺应大势,归顺宋朝。韩通闻言勃然大怒,于是两人动手打起来,你来我往,一时难分胜负。

最后,韩通施展法术,把手一伸丈二,将赵匡胤推下战马。

赵匡胤见势不妙,拔腿沿着崎岖山路就跑,一直跑到现在的九龙口东南角的沂山山神庙前,才得以脱身。此时的他已筋疲力尽,倚着庙门休息。恍惚间看见一须发皆白的老翁来到跟前说:“韩通是沂山长臂猿转世,你虽贵为天子,但毕竟是凡胎,所以你是打不过他的。”赵匡胤问:“那怎么办呢?”老翁说:“韩通的法力午时最弱,你可在此时攻关,我在旁边再助你一臂之力,定能把他打败。”赵匡胤依计而行,午时又来穆陵关叫战,双方又打了起来。此时,山崖上传来一声高喊:“打韩通!”听此高喊,韩通受惊,再伸长手,就伸不出来了,低头一看,发现身体已被藤条捆了起来,赵匡胤轻松把韩通擒住。抓住韩通后,赵匡胤还想劝降,却被断然拒绝。赵匡胤恼羞成怒,于是就把韩通捆绑起来,用绳索拴住脚,另一端系在马鞍上,向南拖行而去。到了现在沂水县马站镇的时候,就停下来再次劝降,韩通仍然拒绝并破口大骂。于是,赵匡胤就继续拖着他向南走,这样拖了十几里,一直拖到现在的韩家曲,赵匡胤回头一看,韩通已被拖死。

韩通死后,留下了许多传说。这一带出产水晶,有白色的,也有淡红色的,个体都比较小,当地老百姓就把白水晶叫“韩通牙”,淡红色的叫“韩通脑”。这一带的荆棘没有倒钩,据说是因为草木也觉得赵匡胤倒拖韩通太残酷了,不忍心再用棘针刮他,所以就不长倒钩了。

赵匡胤一路拖行韩通,由此就有了很多相关地名。一是马站,赵匡胤于此停马劝降韩通,故名;倒拖韩通,留下“道托”这个地名,现在是沂水县道托镇;再往南走十里,有个十里堡(因县内有重名的地方,现改称青山堡);韩家曲是韩通葬身之地,曲过去是冤屈的屈,为趋吉避凶而改今名。

发生在穆陵关的战事数不胜数。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定都于广固(近山东青州)的南燕政权,攻下天险穆陵关后,一举灭掉南燕;1938年,由陈宝骥率领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600多名壮士,在穆陵关顽强阻击日寇而为国捐躯。

历经多次战火洗礼损毁,现在雄伟的关隘早已不复存在,穆陵关旧址上已建起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村庄——关顶村,平整宽阔的233国道从村旁而过,昔日的天险早已变成今天的通途。

新闻推荐

灵性水沟子崖

王乐成她,窄小,清浅,挣出东黄山前怀,穿过临朐东城街道郎家洼村林区,蹑手蹑脚西来,触摸一把庙乡村沿,又擦着杨家...

临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