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遗产比邻而居

潍坊日报 2021-01-29 09:06 大字

◎石莹

最近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豆瓣上,一枚出土自临朐的龙山文化镶绿松石玉簪引发热议,这枚来自4000年前发簪的工艺和审美都让人惊叹:“磨成这个样子,还镂空,还能接在一起,我的天呐!”“被震撼到,老祖宗的审美没得说”,还有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词穷”。看到这些留言,一种地域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潍坊这座有8000余年人类活动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城区有“龟蛇相依、祥瑞双城”的历史格局和遗存,中心城区周边有十笏园、坊子坊茨小镇、廿里堡—大英烟公司、潍柴老厂区、松园子、于家大院、南大营、坊子炭矿等历史文化街区,在每一个县市区,也都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近现代优秀工业遗存、古树名木……生活在潍坊,就像与一处处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比邻而居。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也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市民的所见日常。漫步青州古城,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古九州之一的气象万千,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中感受到“海岱惟青州”的盛极一时;置身十笏园,我们可能无法复原“三千铜铁匠,十万织布机”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亭台水石间,领略“三更灯火不曾收,潍州原是小苏州”的盛世辉煌……放眼潍坊大地,人文胜迹总是镌刻历史,一砖一石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

一处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一处定格,更是地域精神的传承载体。岁月无言,但它却会通过文化遗迹,铭刻下历史的文脉和城市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化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基座,还不断为城市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又源源不断的滋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遗产不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让它们变成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的事物。

近年来,从潍坊市“年画新生”系列服装在2020山东非遗+旅游文创大赛荣获非遗创意衍生设计类一等奖,到寿光开发市民喜爱的文创产品“农小圣、文小圣、盐小圣”,再到十笏园、杨家埠等地打造“身边博物馆”,长期开展市民动手剪纸、印制年画等非遗活动,这些“文化走向市民,市民拥抱文化”的现象,也从侧面说明,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生活不仅是激活其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吟咏之间、眉睫之间”的日常生活中。当今年春节“就地过节”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不妨换一种方式走“亲”访“友”——就近走进身边的博物馆、民俗馆、人文景点,就像拜访一位邻居,听它们讲讲文化的历史记忆,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难懂,有趣但不失厚重。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轻叩门扉,轻轻一揖,便走进了历史。

新闻推荐

疫情之下,临朐这家企业创下项目扩产“新速度” 逆势上扬,政策护航

□本报记者杨国胜本报通讯员刘明志刘瑞华1月18日,大寒将至,记者来到位于临朐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蓝帆200亿...

临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朐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